第05版:
        
联系方式

 

办公室 :38166899

总编室 :38166811

采访中心:38166844

编缉中心:38166822

广告部 :38169928

网 站 :38166855

红豆坡

□清白

红豆坡是乐山市五通桥“桥盐”发源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自明末清初,五通厂即五通桥盐厂在红豆坡骡子坎凿成第一口盐井后,凿井垒灶、熬卤煮盐的盐井、灶房就形成的以红豆坡为中心的盐商地。数年以后,主要有三道拐、菜子坝、罗家垇、印石沟、湾湾街、大凉厅、老井坡、汪家沟、五桐垇、民安店、灰山井等区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数十口盐井,如竹林井、山海井、石黄井等……

随之,数十家用牛车、马车作动力的井房,熬制盐的灶房也顺势而出。每个井房有2至3眼汲卤水的坐井,如竹林井有坐井双凤井、西海井、灰包井,山海井有坐井杨家井和通海井。每口井深约300米,左右耸立在大小山丘上的采卤引筒架子星罗密布,就像战时的防空高射炮。

新中国成立前,红豆坡釆区有采卤盐井276口,灰山井采区有127口。盐井开采出的卤水输到制盐灶房熬盐。卤水输管用楠竹打通做的“竹简竿”如长蛇卧山跨岭,将卤水输入沉淀池“木黄”(装卤水大木桶,沉淀后的卤水再次输入盐灶房,然后用大圆锅煎熬出雪白的巴盐、花盐)。

民国时期建制红豆坡乡,新中国成立后红豆坡乡辖3街5村,红豆坡乡政府驻两路口资店。红豆坡有鲁氏、杨氏、李氏、刘氏、陈氏、袁氏等盐商灶户,盐商灶户居住办事的地方叫柜房。

印合山吉祥煤矿及红豆坡附近的大小煤矿所开采的煤直供红豆坡盐灶熬卤制盐,煤进盐出带来各业兴旺。红豆坡街上还有多家为盐业服务的铁器、竹器、棕器、木器等加工作坊,兽防站、屠宰场、中西医诊所、理发店、布匹染房、缝纫服装店等各类商铺。餐饮、茶馆、酒馆、邮电所应有尽有。

五十年代开办在显阳宫的五通桥郊区供销社红豆坡分社是最大的商场。盐务局在印石沟设立盐业稽查所(俗称常务所),驻税警队管理红豆坡区域的盐政事物。

办在礼慈禅院庙里的印石沟小学教师办公室是古戏台,古戏台墙板是活动的,拆开护拦板,就可以在戏台演出。盐场剧团经常慰问红豆坡的盐工,开展各种文艺娱乐活动。学校里先英校长、贺玲佩、龙腾九、王林书、陈素兰、刘玉后、吴忠群等老师都是值得尊敬的一代教书匠。

红豆坡上街有灯杆坝和下街碾子坝,两个小广场及猪市坝,逢赶场天非常热闹。有耍把戏、演木偶戏的,有观看“西洋镜”“打麻姑”的,还有茶馆听评书弹唱的。逢年过节举行灯杆会,高杆悬挂彩灯迎佳节。

红豆坡当地群众获益于发达的盐业经济。耕田户用盐井房牛屎马尿作肥料,经济作物长势非常茂盛,将种植的甘蔗、稻草、青草、胡豆、苕藤饲料卖给盐场牛马牲畜吃。

饲料供应户在青黄不接时,还可以向盐灶户预支饲料款以接济生产生活急需。群众去捡烧过的炉炭俗称“二炭”回家再次混合当燃料,还用盐井口里的井火(天燃气)烧水煮饭。

从花花桥进入格大梁亭到红豆坡一带,附近有许多曾经因盐灶房烧煤熬盐,遗留下堆煤渣的无数炭包山。群众利用炭包山种植的红苕产量高。后水泥厂需炭渣作生产水泥配料,拉炭渣的卡车拉了好多年,把部分承包炭包山的农户拉出了贫困线。

盐井上的盐工按干活分类别叫三匠、筒匠、牛牌子。三匠对盐井上所有活都精通,实际负责技术类;筒匠负责拘水接筒排篾;牛牌子负责饲养管理,安排吆牛劳作。灶房里烧盐的人叫烧盐匠,掌握技术的叫烧师。一家人祖辈都在盐井房上做赶水接筒的活儿,俗称“窝子班”。我童年时代在盐井上度过,在盐井房里生活,看到盐工们怎样劳作,也就学了盐井上的活。

1958年至1960年间,青壮劳力都支援大战钢铁去了。我父亲由车间安排在红豆坡街边上的新街井和邵炳章负责赶水,黄宗富负责将卤水挑到已废弃井口上的“井火”搭灶熬盐,所生产的盐能满足红豆坡辖区居民食用。

1959年至1961年间,因饥饿学校没上课,学校安排学生回家帮助家里劳动。我就回到新街井房里,一面看书学习,一面在父亲的带领下在盐井上学做吆牛赶水的活儿。父亲教我叼麻绳用“润杆棒”、排篾、接筒了、拘水等活儿。曾经,还经历了排篾不均有缝隙,使排第二路篾片陷入缝隙之中,一回车造成“迂火夹咡”落筒事故。要取出来非常麻烦,要用专用工具“铤子”,采用大力气“拜水”方式才能取起来。盐井房车盘用牛作动力拉动车盘,牵引绳索以前用竹篾或纤担篙,后来逐步改用细钢绳。拘水“打响扳咡”爆筒事故,“爆筒”就是拘水时松了劲,使瀑流的卤水产生回流返水造成竹筒损坏。那时,我知道了什么叫“过江篾”“缠腰鼓”“拜水打挺”。到1962年,红豆坡截废盐井时,我也基本能干井上活了。    

盐井上赶水接筒使用的联络信号,井口离井房远的使用绳索拉铃联络,离得近的利用竹脑壳做的竹梆梆联络。特别是盐工们深夜班时敲出清脆的“梆梆”声和常唱的晨歌:“清早起来哟!冷嗖嗖哟阿喂!脚手冻裂哟心难受哟喂……”歌声常在耳边响起回荡。

父亲常教育我们兄弟姐妹:“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真心诚意待人、莫做心里过不去的事。”今天盐井灶房没有了,老房子没有了,而父辈们上工时穿着草鞋、扎着头帕、拴着围腰的形象却一直铭记在心中。

如今,红豆坡已经建成一片工厂,虽然失去往日的繁华和兴旺,但留给老一辈人心中的盐文化和人文化历史,至今难以抹去,历历在目,经久不衰。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1 缩小1 默认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