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岚 手捧散发着油墨馨香的新诗集《中国田园》,我不禁有些沉默、哽噎。想想诗卷中我一步一个脚印跋山涉水走出来的文字,一座座村庄蜕变的点点滴滴,一个个梦里反复咀嚼的段落、细节,一种骨子里蹦出来的情感,太多的不易,唯以诗集铭记。 自从将户口从南充迁到眉山,我做眉山人已经22年了。22年的唇齿相依,让我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东坡故里人。每天在三苏祠学习、生活和浸润,使我更加懂得要俯下身子,走进眉山,感知眉山,抒写眉山,表达眉山。 乡村、人民,是我用一生去呵护、去抒写的主题,也是发自我心灵的呼唤。近年来,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歌者,我创作了一系列的主题文学作品,特别是反映眉山乡村振兴的组诗《幸福古村》在《诗刊》发表以后,更加坚定了我抒写眉山乡村、抒写中国田园的信心。 幸运的是,我的主题诗集《中国田园》入选了中国作协2022年度定点深入生活项目、四川省作协2022年乡村振兴重点作品扶持项目、成都文学院2023年度签约作品。这部作品,以眉山乡村为主体,着力反映中国乡村巨变的美好前景,讴歌中国乡村振兴为人民带来的幸福安康,书写当下中国乡村蓝天白云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新机遇、新共性、新未来。文字真诚、情景交融,跳动时代脉搏,贴近百姓心声,力求一首诗描绘一幅乡村田园画卷。 为了创作好这部来之不易的项目作品,我无惧疫情风险,顶着酷暑和凛冽,常常一个人深入乡村一线,与当地的村民同吃住,听他们说说心里话,采写他们生产生活的巨大变化,书写眉山的美好变迁。 我几乎每天要跑四五个行政村,采访数十人,跋山涉水步行一二十公里,早上七点就出发,晚上七八点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虽然有些累,但很快乐。因为我的身体里流淌着农民的血脉、庄稼的情怀。深入乡村内部,跳动时代脉搏,突出地域元素,讲述乡村故事,为人民创作,为时代书写,是我的责任与使命。 在洪雅,去槽渔滩采访茶农,差点被洪水卷入青衣江中;在仁寿,去五龙山写桐花,脚下一滑,差点跌下山崖。在东坡、彭山、青神、丹棱、眉山天府新区,连续十多天三十多度的高温,也没能阻止我去永丰村采访稻农,去岐山村采访枣农,去甘家沟采写椪柑园,去幸福古村采访民居,去花园村采写柴桑河…… 给我一杯清凉解我疲乏,还你一抔美好致敬眉山。 从事诗歌创作二十多年以来,我始终觉得,深切抒发心中最美好的情感,才是一位诗者最美好的心路历程,诗歌的价值在于责任、担当、震撼、觉醒以及感动,而非物质的拥有,真正优秀的作品都是用脚写出来的。我们应该走出去,到大自然中去,到老百姓当中去,感知生活,书写生活,这样的作品才会有血有肉,有根,有魂。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莅临眉山永丰村考察,他的重要讲话,让我备受鼓舞。作为东坡故里的文艺工作者,我有责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深沉的文化情怀,让中国村庄闪烁时代光芒。 优秀的创作,总有精神扎根的地方,这个地方的开口可能很小,但根将扎得很深,创作空间也一定更阔。就像艾青笔下的大堰河,鲁迅笔下的鲁镇,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莫言笔下的高密,韩少功笔下的马桥,贾平凹笔下的商州,史铁生笔下的地坛,阿来笔下的梭磨河……而我的笔下,是永丰村、五龙山、幸福古村,是胥家坝、春台山、宝马河…… 既然,故土与母语,就是我的创作根据地、文学土壤,那就将这种热爱,坚持匍匐在低处,接地气,纳天露,从乡村中来,到人民中去。 既然,有一种精神力量已经在我的血液里恣意流淌,那就让它永远流淌下去。虽然,这个过程会非常艰辛,像一滴水,从一条小溪出发,奔向江河,大海。 这部由《诗刊》社主编、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列入“新时代诗库”的诗集,精选了我近年来的诗歌作品120余首,开篇诗即为《永丰村》。全书四辑。第一辑“丰收田园·喜悦一粒都不能少”,第二辑“山水田园·捧一串清澈的鸟鸣洗脸”,第三辑“文化田园·离浮华很远,离苏东坡很近”,第四辑“花开田园·我们的芬芳,不喜不悲”。我喜欢那散发着乡村气息的名字。 写作的前方,是一种使命、责任;写作的背后,洒满热血和汗水。 作家田间地头,百姓读者心头。我本手艺人,诗言寸草心。 作为一名诗意奋斗者,我将秉持诗的理想,执笔用作品说话,为人民写诗,将身体沉下去,让诗歌站起来,不辜负人民对我的期望,不辜负文学对我的厚爱,不辜负时光对我的眷顾。 “新时代诗库”:是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联手中国言实出版社重点打造的诗歌出版品牌,由吉狄马加、王冰、霍俊明、陈先发、胡弦、杨庆祥组成编委会,李少君主编,旨在推出有新时代意象和美学风范的主题性诗歌创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