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华 人到中年,就容易生活在回忆里。最近,我在苏母公园散步时,看见各种鸟儿纷飞,不禁想起小时候家乡老宅的燕子,仿佛电影般一幕幕浮现在脑海里。 犹记得儿时,那个高大的砖木结构的百年老宅,门窗梁柱黑不溜秋的。老宅的屋檐下,年年都有燕子来筑巢。那些黑背白腹的小精灵,总是选择在堂屋正中的横梁上筑巢安家。 燕子来时,奶奶和母亲格外欢喜。母亲说燕子是吉祥的鸟儿,燕子来家是吉兆。每天清晨,我都能听见燕子在横梁上呢喃,那声音轻柔得像是在说悄悄话。有时候,小燕子探出头来,叽叽喳喳的叫声此起彼伏。它们张着黄黄的小嘴等父母喂食,那模样可爱极了。“燕妈妈”“燕爸爸”十分辛劳,不断进进出出,嘴里衔着各种昆虫、谷物等食物,送入待哺的小燕子嘴里。 家乡人都以有燕子来家筑巢为荣,把燕子来访视为大吉。 燕的南来北往,燕的万里识途,燕的如约而归,犹如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燕子恋旧、忠诚、守诺,形象是美好的,可入诗入画入课本。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诗人在湖光山色中饱览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中;杜甫的“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充分流露出活泼畅快的生机,情趣无限;晏几道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借燕子的比翼双飞,来对照花落人散的寂寞,意境优美,深深打动人的心弦。 后来我进城读书,家乡渐行渐远,很久以后再回到家乡,却再也看不到老宅的燕子了。每次回到老宅,望着空荡荡的屋檐,仿佛还能听见那些熟悉的呢喃声,心中涌起一阵莫名的惆怅。奶奶不在了,燕子也不来了,只剩下这个静悄悄的老宅和一段回不去的童年时光。 由于各种原因,老宅翻修了好几次,已由原来的瓦房变成楼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在农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的瓦房已很少了,人们基本都住进了楼房。 我有时候想,是不是现在乡村大都是楼房,燕子住不惯了?是不是燕子也和人一样,找到了新的去处? 进城工作生活几十年来,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在高楼大厦中匆匆穿行,生活的重负、工作的烦恼、情感的纠葛,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也就没有闲情逸致去享受自然界的各种美,也没有正儿八经地抬头仰望天空,去寻觅那久违的燕子。有时,在公园里看见有些鸟儿好似燕子一样飞来飞去,心里就会涌起一种莫名的悸动。 多年来,在城市的喧嚣中打拼,渐渐忘记了老宅的模样。可是每当夜深人静时,那些关于燕子的记忆就会浮现在眼前,带着泥土的芬芳,带着童年的温暖。 老宅还在那里,只是没了燕子的身影。我们也在各自的人生路上奔波,只是再也回不到那个看着燕子筑巢的午后。也许这就是成长吧。我们离开了童年栖息的地方,就像燕子离开了旧巢,但无论飞得多远,心里总有一个角落,永远珍藏着那些温暖的记忆。 (稿件来源:眉说之言全民融媒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