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眉山融媒记者 罗思源 文/图  7月20日,洪雅县将军镇阳坪村为农服务中心正式开业,当日现场预定销售化肥就超过60吨。这热闹非凡的场景,正是阳坪村党建引领产业发展、能人参与集体经济经营的精彩开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一股强劲的活力。  据悉,今年5月,洪雅县供销社、阳坪村经济联合社、全村种养殖大户共同出资成立阳坪村供销社。阳坪村为农服务中心运营后,将作为村供销社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服务“三农”的关键载体。  “既能提供便捷的购销渠道和贴心服务,又盘活了闲置资源,还能反哺村集体。”阳坪村党委书记余光伦介绍,阳坪村为农服务中心运营场所由老阳坪村委会办公室改建而成,管理人员是本村致富带头人,盈利将用于村内公益事业,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  阳坪村辖区面积12.9平方公里,区域内丘区、坝区兼具,有耕地4800余亩、茶园4500余亩、林地8000余亩,总人口4100余人。2024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30余万元,人均收入2.95万元。  然而,在看似不错的成绩背后,阳坪村的产业发展和集体经济运营却面临着不小的瓶颈。“有产业基础缺带头引领,有市场需求缺服务主体,有集体收入缺造血活力,有发展信心缺资源渠道。”阳坪村驻村第一书记辛凯说出了其中的困境。阳坪村的集体经济收入主要依赖项目资金分红和闲置资产出租,缺乏经营性收益,造血能力不足。  如何打破这一僵局?“支部领路、能人领跑、群众受益”成为阳坪村的破局之道。  今年年初,阳坪村党委积极探索“党建+产业”发展模式,成立“产业发展党支部”,吸纳30多名种养殖大户组建了茶叶、水果、粮蔬、养殖、农机、销售等六支产业服务队,覆盖了全村主要业态。现在,他们既是村供销社的股东,也是村为农服务中心的骨干技术力量。  要发展,既要“聚内力”,也要“取真经”。今年2月,阳坪村组织党员、村民代表、种植大户,先后前往眉山天府新区锦江镇象耳村、东坡区多悦镇正山口村、青神县高台镇百家池村等地学习。这些村在产业发展和集体经济运营方面早已是红红火火。通过实地看、仔细比,阳坪村人清晰地找到了差距,也更加坚定了发展集体经济的决心。  但别人的成功经验并非“拿来就能用”,还需“就地改造”。阳坪村结合自身实际,谋划出了丘区、坝区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  在丘区,从降低农资成本、提升技术服务、畅通销售渠道着手,促进茶叶、水果等产业提质增效;在坝区,则探索培育蔬菜种植新业态,带动村民就地务工实现增收。早在4月初,阳坪村便与四川菜篮子生态农业集团达成合作意向,试种“订单蔬菜”,继而带动村民自种,通过畅通销路降低风险。  “买农资更实惠,水果、蔬菜能找到更多销路,运营好了还有分红,是件大好事!”今年初,种植大户伍春琪盘算着在70多亩流转土地里种植蔬菜,但思路还不够成熟。因看好发展模式,他踊跃报名成为了村供销社的第一批股东,后来又加入了粮蔬服务队。看到村为农服务中心正式运营,他对发展产业有了更大信心。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阳坪村以“支部领路+能人领跑”的模式,成功激活了集体经济的一池春水。未来,阳坪村将继续发挥“产业发展党支部”和六支产业服务队效能,培育一支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村民提供“供、耕、种、管、收、销”全链条服务,让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