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 曾 勋 这地方枕峨眉、瓦屋,岷江“穿城三里三,绕城九里九”,水旱从人,沃野千里。是为眉山。 北宋,三苏祠旁边的纱縠行只是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子。引车卖浆者摆起龙门阵来,知道这是青神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程夫人开的纺织作坊。提到她的丈夫苏洵,众人皆摇头叹气,这人整日游荡不学,用四川话说叫天天“打烂仗”。 牙尖的人问,怎么说也是中央干部的女儿,嫁给游手好闲之辈,苦煞这孩子了。百事通立即接上话茬子,人家祖上可有一个唐朝宰相苏味道,何况眉山文风正盛,说不定家族又要出贵人咯。 故事的滥觞被山水文脉孕育了几个世纪,终于,纱縠行那一声婴啼,激荡起关于爱、生活、悲悯和理想的浪潮,尘埃落定,一处难以超越的民族文化高地,岿然于眼前。 纱縠行男孩 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公元1037年1月8日),这个叫苏轼的男孩诞生了。生在儒释道文化异常强盛的时代,苏轼是信命的。 后来他读透了同为摩羯座的韩愈,不禁有了“好朋友,手牵手”的感慨和无奈:“我和退之(韩愈,字退之)‘平生多得谤誉’,真的是同病相怜啊!”这只是自嘲的说法,所谓的“时运不济”后面,是独立、自信和豁达的生命体验,苏轼浪漫和坚韧的性格和命运,镌刻着从小阅过的人、遇过的事、悟过的景。 “梦归縠行宅,遍历蔬园中。”浪迹一生,苏轼魂牵梦绕的,始终是故土。那时的纱縠行,犹如一处生机勃勃的乡村野墅。读书的亭院,叫“南轩”,堂前草木葳蕤,竹林环绕。又一年春江水暖,小池来了活水,菜园有了新绿,修竹抽了嫩芽,野鸟增了新卵,几岁的苏轼带着弟弟苏辙嬉戏期间,攀上高树遥望眉山的风景。绿树葱茏,溪流交织,峨眉山巅在清澈的晴天清晰可见,仙风道骨的传说仿佛近在咫尺。 环保主义者程夫人不许苏家人捕取鸟雀,更不能杀生。苏轼两兄弟就这样变成了听话的观鸟者,有时弯下腰,便可以从林叶的缝隙中窥到雏鸟,偶尔投食、撸鸟,不亦乐乎。野而不蛮的教育,在他们体内播下了仁慈悲悯之种,也让两兄弟的学识疯长。 纱縠行的另一边,车水马龙的热闹集市承载着眉山自古以来的重商重文传统,小吃店与印书局、字画装裱坊、琴行比肩而立,兄弟俩骑着木马撒欢而过,却也担心父亲的呵斥。聪明伶俐的儿子似乎给了苏老泉一闷棍,当初烧掉教科书的愤青开始发奋读书,并严格要求两个儿子。 六十多岁,苏轼被贬到遥远的海南岛,对童年被父亲支配的恐惧记忆犹新,也会做高考快交卷才发现没写作文的噩梦。晚上,他梦到自己在纱縠行玩得昏天黑地,心里一惊,想到父亲布置的家庭作业还没有做完——当天本应读完《春秋》,因为贪玩才读到桓公庄公部分,不及全书的三分之一。所以,一边玩一边预想着晚上挨训的情形,好像被鱼钩钩住的小鱼欲罢不能。“怛然悸寤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这恐怕是描写莘莘学子惊惧心理最牛的一句话。 一天,苏洵正在南轩诵读欧阳修的谢表,让旁边的苏轼学着写两句。十岁出头的苏轼冥思片刻,挥毫写下“匪伊垂之带有余,非敢后也马不进”的金句。春秋时期的鲁国大夫孟之,即便功成名就也不喜夸耀自己。军队败退时,他留在后方掩护全军,快进城门时,他鞭打着马说,不是我敢于殿后,是马儿跑不快啊。 苏轼这句话既蕴含了历史典故,又有追求功名却谦虚豁达的志向,一时让老苏激动得差点流泪,鼓励小苏说,荣誉加身而淡泊名利,这句话就是我儿未来的写照啊。 (曾勋,媒体人,著有《思想是我的盐》《孔庆东现象批判》等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