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玲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指引文化发展新方向、绘就文化发展新图景,在守正创新开拓进取中书写出文化繁荣发展的万千气象。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文化事业提档升级,文化产业动能澎湃,文艺精品层出不穷,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迸发,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中华民族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中强调“七个聚焦”,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确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文化领域平稳推进。 一、深刻认识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意义 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神州大地“郁郁乎文哉”,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滋养。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仅需要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也需要高度繁荣的精神文明。把“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分领域目标任务,凸显了文化强国建设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只有加快实现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才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深入理解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展开壮美画卷并呈现出无比光明灿烂的前景。同时,前进道路不可能一马平川,必定会有艰难险阻,可能遇到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考验。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互动交织、互相激荡,现代科技迅猛发展,文化发展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音量”与“中国体量”还不完全匹配,“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只有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进文化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决定》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任务,明确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等改革路径和具体举措,为新时代新征程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三、坚定不移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落到实处 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文化领域一场关键而深刻的变革,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动力和制度保障。《决定》作出的一系列重要部署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主动和责任担当,要坚定不移将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引向深入,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落到实处。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文化强国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没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文化领域的其他改革与建设就无从谈起,更会影响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全局。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不少挑战,必须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健全理论学习常态化长效机制,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性研究和学理性阐释;哲学社会科学是意识形态背后的学理性支撑,要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主流媒体既是文化宣传阵地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要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始终坚持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完善舆论引导机制和舆情应对协同机制,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机制,凝聚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强烈共识和精神力量。 第二,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文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效融合”。《决定》提出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进一步下移重心、下沉资源,既有利于解决各地区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增强优质文化资源的均衡性和可及性,也与城乡融合发展的部署形成互利互补;提出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在科技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双轮驱动下,形成更多文化产业增长点,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第三,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文化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领域。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根本目的就在于高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决定》明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这契合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根本宗旨,也符合当前文艺人才培养与创作机制改革的需求,以更多的优秀文艺作品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推动文艺事业从“高原”跃上“高峰”;强调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原则,以“跟着短剧去旅行”“跟着赛事去旅行”“跟着音乐去旅行”等破圈构建文旅新业态、新场景,推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蓬勃发展;提出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和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形成文化遗产传承利用的完整生态,更好推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提出要创新三苏祠博物馆保护利用机制,就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推动文化遗产“活起来”的重要指示,使三苏文化遗产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第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是文化强国的核心力量。立足新的历史起点,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就要使中华文化及其蕴含的价值观念走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了解。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形成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努力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提议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坚决反对“餐桌菜单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以“美人之美”实现“美美与共”。 今天的中国,锦绣山河文脉绵延;今天的眉山,郁然千载文气充沛,三苏文化、长寿文化、竹编文化等传承创新潜力巨大。眉山组建四川省首个市级考古工作站,制定《文物保护总体规划》《三苏遗址遗迹保护条例》《眉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等,成立“一带一路”竹艺文化发展联盟,正式上线三苏文化大数据库,启动建设全国首条“东坡行旅-中国文物主题游径”,现代舞诗剧《诗忆东坡》“扬帆出海”,文化发展步伐底气十足。循道而行,要登绝顶莫辞劳。未来,在奋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新征程上,眉山必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