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
        
联系方式

 

办公室 :38166899

总编室 :38166811

采访中心:38166844

编缉中心:38166822

广告部 :38169928

网 站 :38166855

范成大、陆游与眉山(上)

□四川眉山 王晋川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写眉山,提到玻璃江、蟆颐山、石板路、荷花池、纱縠巷及苏宅,还有高大的梨树、池塘、菜畦、竹林……如数家珍,仿佛眼前。其实林语堂根本没有到过眉山,他是怎么知道宋代眉山的山川形胜和苏家老宅的呢?

后来我读南宋范成大的《吴船录》终于找到了答案:

辰初,以小舟下彭山,己、未已到,与孥累船会。即解维,午后,至眉州城外江,即玻璃江也。冬时水色如此。方夏,潦怒涛涨,皆黄流耳。江上小山名蟆颐,川原平远似江、浙间。

城中荷花特盛,处处有池塘。他郡种荷者皆买种于眉。遍城悉是石街,最为雅洁。

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一字幼园,早年号此山居士,晚年号石湖居士,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书法家,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四大家”。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登进士第,累官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乾道四年(1168)出知处州。淳熙元年(1174)调任敷文阁待制,知成都府,任四川制置使。淳熙五年(1178)升任参知政事。此后相继知明州、建康府,颇有政绩。绍熙四年(1193)卒,累赠少师、崇国公,谥号“文穆”。有《石湖集》《吴船录》《范石湖集》等传世。 

南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范成大在四川制置使任上奉旨还朝。五月由成都启程,取水路东下,于十月抵临安(今浙江杭州)。他将沿途所见所闻辑为一书,即《吴船录》,书名取自杜甫诗“门泊东吴万里船”。

范成大在眉山,还记下了哪些轶闻趣事呢?先来看看范成大初到眉山,写下的一首七绝:

雨后蟆颐山色开,玻璃江清已可怀。

绿荷红芰香四合,又入芙蓉城里来。

雨后的蟆颐山林木青翠,玻璃江清波荡漾。令人心旷神怡,闻着满城荷花的香气,来到了芙蓉城眉山。过去,眉山也叫“芙蓉城”。

范成大抵眉山,当地官员士绅陪同他游览了环湖。他登上“草木蔽亏”,有些破败的远景楼,眺望眉山风光。徜徉于眉山人为纪念苏东坡“设对起文”的起文堂,前州守李石所建的元祐学堂。他记下了州衙后门有专烧陶瓷的窑炉;记下了军资库里有一水瓮,每月初一添一次水,至今不满不溢。最为奇妙的是眉山居然产荔枝,“荔子已过,郡中犹余一株,皆如渥丹,尽撷以见饷。偶有两柈留馆中,经宿取视,绿叶红实粲然。”范成大命人摘来装入礼盒,送给成都的朋友。朋友两天后回信说:“风露之气如新。”范成大高兴地把此事记下来,“以告好事者”。

范成大在四川做官时间不长,多有善政。他整顿吏治,招贤纳才,开办学宫,强化边防。通过免酒税,罢和籴,为蜀民解困,深得百姓信任与尊重。宋孝宗高度评价:“蜀民思卿如慈亲”。如今奉调回京,送行的同僚下属不少,其中就有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著名爱国诗人。

陆游在四川生活了八年,先后通判夔州,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亲赴抗金前线南郑,任职蜀州、嘉州、荣州等地方官。虞允文任四川宣抚使时,曾推荐陆游知嘉州,被人参奏陆游“燕饮颓放”,未上任即被免职。后来被范成大收入门下,方免漂泊之苦。

陆游是苏东坡的“超级粉丝”,他多次来往于眉山,留下了许多精彩的诗篇,比如这首《眉州披风榭拜东坡先生遗像》:

万里桥边白版扉,三年高卧谢尘鞿。

半窗竹影棋僧去,满棹苹风钓伴归。

看镜已添新雪鬓,听鸡重拂旧朝衣。

故人零落今无几,华表空悲老令威。

蜿蜒回顾山有情,平铺十里江无声。

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

高台老仙谁所写,仰视眉宇寒峥嵘。

百年醉魂吹不醒,飘飘风袖筇枝横。

尔来逢迎厌俗子,龙章凤姿我。

眼明北扉南海均梦耳,谪堕本自白玉京。

惜哉画史未造极,不作散发骑长鲸。

故乡归来要有日,安得春江变酒从公倾。

那时的披风榭在环湖边上,清朝时才迁建于三苏祠。陆游热爱眉山这片土地,眉山优秀的民情风物也深深地慰藉着这位愤懑孤独的游子。陆游挥笔写下《眉州作》:

扁舟久不泛蟆津,常恐黄尘解污人。

烂醉破除千日懑,狂吟判断四州春。

汀洲渐叹苹花老,风露初尝荔子新。

便欲骑鲸东海去,胜游未忍别峨岷。

眉山山好水好风情好,当然更有好酒。陆游曾把眉山当地酿造的一款酒,命名为“玻璃春烧”。他有一首《醉中怀眉山旧游》:

劲酒少和气,哀歌无欢情。

故乡不敢思,登高望锦城。

锦城那得去,髣佛蟆颐路。

遥知尊前人,指我题诗处。

我虽流落夜郎天,遇酒能狂似少年。

想见东郊携手日,海棠如雪柳飞绵。

(王晋川:中国苏轼研究学会理事、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已出版《汾水弯弯》《苏轼全传·东坡东坡》《苏东坡故事精选》《遇见三苏祠》《苏东坡传说》等。) 

下一篇 放大1 缩小1 默认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