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
        
联系方式

 

办公室 :38166899

总编室 :38166811

采访中心:38166844

编缉中心:38166822

广告部 :38169928

网 站 :38166855

苏轼赏竹与食竹的辩证法

□四川眉山 何欣玲

苏轼爱竹、赏竹、写竹、画竹之情十分浓厚,因为竹的青翠劲节和婷婷多姿,是中华大地的绿色风景。苏轼在竹“坚韧、高洁、中空、有节”的秉赋和生命特征中,坚定了自己坚持理想、心怀天下、宁折不弯、造福苍生的宏大志向,在以竹喻人、托物语志中,抒发了他的君子情怀。

在《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中,苏轼写景抒情: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晚景》上的。这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鸭下水而知春江暖,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诗人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竹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它伴随着人类前进的脚步,从远古到今天,从生产到生活,从蛮荒到文明,见证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步,更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君子风范和物化人格。苏轼对竹报以极大的景仰和崇敬。

苏轼在1073年写的《於潜僧绿筠轩》,是一首流传较广的吟竹诗: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春,苏轼出任杭州通判时,从富阳、新登,取道浮云岭,进入於潜县境“视政”。於潜僧慧觉在於潜县南二里的丰国乡寂照寺出家。寺内有绿筠轩,以竹点缀环境,十分幽雅。苏轼与僧慧觉游绿筠轩时,写下了这首《於潜僧绿筠轩》。诗写得很有风采,歌颂竹的风雅高节。一句“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写出了物质与精神、美德与美食在比较中的价值;食不甘味,充其量不过是“令人瘦”而已;人无松竹之节,无雅尚之好,那就会“令人俗”。这既是对于潜僧风节的赞颂之语,也是对缺乏风节之辈的示警。

崇尚“居有竹”的苏轼,七年后,因乌台诗案被贬出京城,45岁的时候到了天远地僻的黄州。人生的重大转折、生活的艰辛和物资的匮乏,苏轼在“令人瘦”和“令人俗”之间,被迫开始向“俗”转变。

在《初到黄州》一诗中,苏轼开始吃上了竹笋: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这首诗语言平实清浅,描写作者初到黄州的所见,深刻地刻画了苏轼初到黄州时的复杂矛盾的心绪。有自嘲自伤,有对权势者的嘲笑,却又以超旷的胸襟对待自己的遭遇,在自然中发现美,在逆境中寻求生活的乐趣,表现了诗人一贯的豁达、乐观和顽强。黄州让苏轼变“俗”,但正是黄州,让那个在封建体制中奋厉上进的苏轼,成功突出政治黑网,成就伟大人格,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杰出代表的苏东坡。

从爱竹到吃笋,苏东坡也有自己的反思。在《和黄鲁直食笋次韵》一诗中,他写出了吃笋的无奈:

饱食有残肉,饥食无余菜。

纷然生喜怒,似被狙公卖。

尔来谁独觉,凛凛白下宰。

一饭在家僧,至乐甘不坏。

多生味蠹简,食笋乃余债。

写下咏笋诗词最多的苏轼,可谓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历史上头号吃笋专家了。毕竟他老家四川眉州,那本就是一个盛产竹笋之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吃笋这件事情上,苏轼跟他的好友黄庭坚那是绝对的脾性相投。这首诗就是直接描述二人的食笋之好。竹笋自有一种清甜回甘的美味,苏轼和黄庭坚都经历过贬谪、磨难、饥饿,他们对竹笋的美,是吃出了最朴素的生命味道。

从爱竹舍肉,到以笋充饥,雅与俗的易位,是从苏轼到苏东坡的人生角色转换,也是苏东坡对立统一辩证法在生活中的体现。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1 缩小1 默认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