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贺州 钟振华 夜读黄博的新书《不与天下州府同》,觉得这本书的切入点十分有意思,竟然是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1045-1105)“不闻蜀人有善书者”的困惑开篇,引发出巴蜀社会数百年来的变迁,从中国书法史的角度发现巴蜀书法“滞后”的一面。 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从文俊、刘涛等人编著的书法通史《中国书法史》里《魏晋南北朝》分卷中,编写者用了两章分别论述魏国书法和吴国书法,但没有蜀国书法的内容,显然是因为蜀国在书法史上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业绩。 同样,千年前黄庭坚面对“不闻蜀人有善书者”这个奇怪现象,也只能发出“何哉”的感叹,因他并没有厘清此中复杂的政治文化与文化政治因素。更为奇特的是,到了宋代,巴蜀的书法开始绽放异彩。因为“一门三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出现了。“东坡居士出于眉山,震辉中州,蔚为翰墨之冠”,苏轼成了引领宋代书风转型的开山式人物,开启了宋代尚意书风的新时代,彻底扭转了宋初书法的颓势,并深刻地影响了黄庭坚本人和稍后集宋代书法之大成的米芾。黄庭坚评其为“翰墨之冠”确非虚誉。 艺术与生命的状态息息相关,又毫无规律可言。王羲之在春风浩荡、少长贤集、曲水流觞、饮酒微醺的状态下,写下了后世赞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唐代楷书四大家之一、被尊为“颜筋柳骨”的颜真卿在悲愤交加、情不自已、边写边涂的状态下,写出了名垂千古祭文《祭侄文稿》,被后世尊为“天下第二行书”;而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因北宋时期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当团练副使,受到了人生道路上毁灭性的打击。可他仍旧能在这种灰暗的人生状态下,创作出名动千古的《黄州寒食诗帖》,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苏东坡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在诗文书画等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他一生仕途坎坷,屡受磨难。命运的打击让他受伤、跌倒,但是每一次他都能挣扎着站起来。乐观豁达是他的天性,我们无论是从“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诗作中,还是从“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的词句里,都能充分感受到他那豁达旷然的心态。 苏东坡晚年所作《自题金山画像》一诗,总结了他一生的功业和心境。“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将自己比作“已灰之木”和“不系之舟”,形容自己心如死灰、身如孤舟,在宦海中漂泊不定。尽管如此,他依然保持着超然物外的心态,淡然面对人生的风波。 也许正是因为他这种乐观豁达的精神,近年来“苏东坡”三个字,成了火热的文化IP。有关苏东坡的书,最近半年我就看到了许多版本。如《苏东坡:典藏版》《苏轼的朋友圈》《此生有味:苏东坡美食地图》《和苏东坡喝茶》《寻路东坡》《苏东坡辞典》,《水墨东坡》加上之前林语堂版的《苏东坡传》、李一冰版本的《苏东坡新传》,林林总总,数不胜数。 可能正是东坡热的持续上升,让我总有一种错觉,仿佛苏东坡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他人虽早已作古,但精神风度却永远生机勃勃地活在每一位炎黄子孙心中。 才华横溢、乐观豁达的苏东坡,是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的。我们要像苏东坡一样永远保持豁达开朗的心态,打破常规,跨界思维。 接近年尾,各种各样的日历丰富着文创市场。 我选了一本《不明觉历·书法家系列:2025东坡历》,让苏东坡的书法来陪伴我,书写2025年全新的岁月。新的一年,无论遇到什么坎坷和困难,我只想吟一句苏东坡的词句:“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