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 田海燕 眉山三苏祠,我从小就常去,像串门走亲戚,如今更是如此。成都离眉山近,特别是交通发达的现在,很快就可到达。三苏中的苏轼,就像是邻居大哥、邻居大叔、邻居大爷,他的初恋,他的母亲程夫人,他的诗词文章,他的三位妻妾,他的政治沉浮,他的烟火美食,他生命的终点,甚至连他的隐私传闻我都略知一二……苏轼,更多人称苏东坡,或呢称东坡,显得亲近,有人情味,在眉山老家有“东坡区”“东坡初恋地”“东坡故里”这样的称谓。尽管“东坡居士”的号是“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时取的,但世人偏爱“东坡”。 对我来说,“东坡”更显亲切,因为我现在居住的地方叫苏坡街道(位于成都市青羊区),据说因苏东坡路经此地讲学而得名。又据出土的汉碑记载,今苏坡桥一带古为“黑窑街”,当时,此地住的多数为烧窑工。因清水河上无桥,窑工和居民每日必须涉水而过。东坡先生看到老百姓过河很困难,就筹钱为民众修了一座桥。老百姓为了纪念他,给桥取名“苏坡桥”。东坡爱修桥,在杭州任知府时又修建了苏公堤,贬至惠州,捐助修桥二座。我不知道修苏坡桥在先还是在后,不论是桥还是堤都是惠民之举。 苏坡桥为五墩青石大桥,历代均曾维修。古苏坡桥有副对联:听长公当年曾吟大江东去,愿吾辈今朝齐作砥柱中流。苏坡镇曾属温江县,镇上陆续建有苏坡亭、苏坡公园、苏坡图书馆等纪念性建筑。但这些建筑随着岁月的风雨先后消失,1912年编写的温江县志,还载有前人咏苏坡桥诗:“客去亭何在,桥空水长流;可怜歌咏地,犹带宋时秋。”令人唏嘘不已。 古时的苏坡桥已不复存在,但名字保留了下来,即苏坡街道。成都西三环上的苏坡立交桥,已然是我来来往往的路。每当经过苏坡立交桥时,就知道离家不远了。还有新修的苏坡公园,是我常散步的地方,虽然不大,却清静雅致,特别是人少时,那份独享之美,那份独有的东坡气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我从小就背诵东坡先生的诗词,常常和爱好者们比赛谁背得准背得多,还用粉笔在地上默写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豪放与婉约,哲理与自然,于他就是手到擒来、一挥而就,一座文学高峰,我等只能仰视。 东坡大哥还是个“吃货”,从大雅到大俗,他也是转换自如。东坡肘子就是他发明的,这道名菜与他被贬官谪居黄州有关。北宋元丰三年,苏轼贬黄州,降职团练副使,俸禄减半,一家十余口日子难熬,不得不精打细算。据说他把每月的俸禄分为30份,每日取一份交给夫人王闰之安排一日三餐。王闰之是持家好手,还能再节余三瓜两枣,节余的小钱仍然交还丈夫。苏轼就把这些小钱放进罐子里,有客来访时就有酒钱了。好友马正卿专程从扬州来看望苏轼,看到“先生穷到骨”的生活,就找到昔日同窗、黄州太守徐君猷帮忙。可太守也没有多余的钱救济,再说即便他掏钱,一是苏轼肯定不接受,二是只能救一时之急,不是长久之计。两人最终商定,将黄州城东临臬亭下过去驻兵的五十亩荒地拨给苏轼开垦耕种,以解其燃眉之急。 苏轼对能得到这片荒地甚是欣慰,带领家人们种粮种菜,还建了“雪堂”,悠然自得地过起了农耕生活,新号“东坡居士”也随之诞生。之后苏东坡的名头似乎比苏轼响亮,世人几乎都称苏轼为苏东坡了。他和妻子王闰之共同研制的一道美食,冠名东坡肘子,最后成了四川名菜流传至今。我们的邻居东坡大哥,看得透彻,想得明白,不论环境如何变化,不论生与死,吾心依旧。因此东坡先生几起几落,仍然有万世流芳的诗、词、文、书、画之高峰作品,成为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 那天,在青神中岩寺,在东坡和王弗约会的地方,看着他俩的雕像,我一瞬间泪目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他把生死离别、天人永隔的悲凉绝望,无限思念、无边缅怀的心境写到了极致。不论古人还是今人,读到此词,都会情不自禁地感同身受,想起自己逝去的最亲最爱的人。 傍晚,夕阳金灿灿地照在岷江上,我们坐在诗仙李白出川的水路边,吃着烤全羊,喝着啤酒,看着江水缓缓流淌,吹着渐冷的风。沧海桑田,山川依旧,人间几多欢笑几多愁。盘中菜,杯中酒,一口唐宋,一啖千年,“今夕是何年”。 东坡先生除才华外,人格魅力也是光芒四射,3位女子愿意生死相随,不论天涯海角。她们是原配王弗、续妻王闰之、不要名分的红颜知己王朝云。除她们外,还有许多当代女性也表达了对苏东坡的爱慕和崇拜,有人做了好多期苏东坡的视频,饱含深情的语调和毫无掩饰的仰慕与爱意,在笑谈和泪水中流露无遗,称他为“中国文化史上最可爱的灵魂”。还有不少女作家在文中也表露了这种心仪之情,那就是:若穿越至宋朝,若东坡愿意娶,我就愿意嫁。如果你问我,我的回答亦是:他愿娶,我愿嫁,诗酒趁年华! (田海燕,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红星作协散文专委会委员,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常务副秘书长、女散文作家创作中心执行主任,《女散文作家》微刊主编。作品刊发于《人民日报》《散文》《四川文学》《四川日报》《羊城晚报》《格调》等报刊;获得中国新闻奖、四川省新闻奖、四川日报文学奖等。出版长篇散文《走着走着 天涯不再是远方》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