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
        
联系方式

 

办公室 :38166899

总编室 :38166811

采访中心:38166844

编缉中心:38166822

广告部 :38169928

网 站 :38166855

亦母亦妻王闰之(九)

□四川眉山 棱子 沁寒

第三章 密州·老夫聊发少年狂

1.

从杭州去山东密州,全程车马。走了2个多月,比坐船要辛苦得多。

朝云虽然出身卑微,这几年生活在歌坊,吃住也算中等偏上。平日里出入高档娱乐场所,见的都是达官贵人、商贾巨富,风流才子,对人情世故熟记于心。歌坊的规矩很多,朝云学会了长袖善舞。对客人尊敬有加,对师姐服务周全。老板更是待她如自家小妹,虽教曲严厉,却呵护其身。她眼观六路,聪敏仗义,只是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未来何去何从。

州府的房舍破败不堪。苏轼很吃惊,围着小小的州府转了一圈。他爬上北面的一个土台,站在上面可以俯瞰四方,远处的风光尽收眼里。苏轼转身对随他登上土台的通判赵成伯说,好地方,好地方。赵成伯有点不好意思,太败了,这是北魏时期建城墙的旧台。

闰之下了马车,有些茫然,不知该往哪里安顿这一大家人。朝云和苏过坐在车上没下来,以为是路过。

到密州,已是初冬。此时的密州,正闹蝗灾。第一次当一把手的苏轼,忙于工作,少有回家。闰之指挥家里二十几口人,整理房间,打扫院子。粮食不够了,也买不到吃的东西。大家就在房前屋后的高台、荒地寻找野菜。

闰之克己,总是把好点的食物留给苏迈、苏迨、苏过和朝云。密州的艰苦生活是闰之从未遇到过的。在眉山青神老家,虽也劳作,但丰衣足食是生活的常态啊。况且之前在杭州舒适的环境中过了三年。她想起母亲的话,好日子要过,歹日子也要过,可她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该如何坚持。她想家了,想母亲了。但她不能写信给母亲报忧。

这日,厨子刘哥和刘嫂避开外人,与闰之商量事情。

刘哥说,离开青神前,老太太一再嘱我,若遇难处,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此地蝗灾这么严重,又干旱无雨,明年开春定是青黄不接,有钱也买不到东西。现在家里二十几口人天天都要吃的,已经供不起了。不如让我们全家几口人,返回杭州。以前请过我的歌坊,官家的饭馆,都会容我暂住,干活、挣钱也容易。待我筹备好一些食物,立马让刘大娃送来。

刘嫂说,我也能挣钱。大娃媳妇能干手巧,随我给歌坊姑娘做些女红,就是现成的出路。等渡过这个难关,我们再回来。

闰之边听边流泪。她没想到母亲为她考虑得这般长远。青神来的家佣,一直都是听从刘哥刘嫂安排。刘哥刘嫂就是闰之持家的左右二膀。如今,他们真的要走,家里咋办?

刘哥看出了闰之顾虑,说,现在没有地种,留一个帮工即可。其他人听凭夫人安排。

闰之将此事告知夫君。苏轼沉思半刻说,再问问其他人,想留的留下,想走的都走吧。

当年青神随行的两个丫鬟,一个成了刘哥的儿媳,另一个嫁给了匠人帮工,已生儿育女,留了下来。种地的帮工回四川老家。

突然走了十几个人,闰之觉得好冷清。可她心里是有盼头的。盼刘哥刘嫂能在春节前送些食物过来。

周围的野菜越来越少,匪患更甚。闰之留下朝云看家,自己带了几个人去山里寻找野果。途中,在一棵老树下发现弃婴。闰之心疼地抱起来,沿路问了好些人家,都摇头说,扔了就扔了吧,都是女娃。闰之张口想说什么,竟无人理会。

不料接下来的日子,闰之的房前屋后,陆续出现了弃婴,且越来越多。还有几个流浪儿,蹲在不远的地方,眼巴巴望着闰之这边。闰之惊呆了,问夫君如何是好。

苏轼从当地官员中了解到,因为持续蝗灾和匪患,一些贫困人家将刚出生的婴儿,尤其是女婴丢弃荒野。苏轼便号召有收养意愿的百姓,捡养弃婴及流浪孤儿。官府从救济粮中拨出一部分,每月发放6斗粟米,以解燃眉之急。这一招救了40多个弃婴和小孤儿。当时的密州虽然贫穷,却是山东的第二大州。苏轼要求各地仿效,两年下来,竟救了上千名弃婴和孤儿。

(棱子,本名张蓉,眉山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有作品在《人民文学》《四川文学》等发表,出版专著《与尔并肩》等5部。沁寒,本名魏鑫,眉山人,有作品在《散文百家》《文学报》等发表。)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1 缩小1 默认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