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惠州 彭杰 这个周末回到眉山,跟M兄又说起苏轼的“短松冈”,寒风、小雨,适合伤春悲秋,于是喊M兄开车拉我去。前段时间,常有大咖网红们在那里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咱好歹算是个苏粉,必须去看看。 从眉山三苏祠过去,18公里,半小时车程即可到“短松冈”。车在一处半坡停下来,下方就是苏家墓地,一座高大的牌坊伫立,上书“苏洵家族墓地”,偶遇的当地罗小哥带着我俩从牌坊进去。按照一般的逻辑,去拜谒墓地,得从下往上“仰视”向上而去吧,可从牌坊进来后,却是往下,有点费解,但罗小哥是当地人,跟着走呗。一路往下,先是苏辙的衣冠冢;再下,苏轼的衣冠冢。苏轼苏辙两兄弟的真身安葬在河南郏县,相聚1300公里呢。苏轼衣冠冢左边,就是妻子王弗的墓了。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苏轼到密州任太守。密州虽是贫瘠之地,却也让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把酒问青天“明月几时有”。一明月之夜,他“梦忽还乡”,梦见了遥远眉山的“千里孤坟”,又仿佛看见小轩窗下,他的王弗“正梳妆”,可夫妻俩只能“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一帘幽梦醒,一句“十年生死两茫茫”,成了千年以来的思量绝唱;而这里,苏轼和王弗的“短松冈”,也成了千年以来这思量绝唱的时空落点,在无数人的心中回响。细雨纷纷,松风阵阵,就像是苏轼专门营造的肃穆氛围,难怪那些学识高深感情充沛思绪万千的网红大咖们会抹眼泪了。手抚王弗墓碑,可能真的一下就能进入“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共情状态,谁还没个思念啊。再往下,就是苏洵和程夫人的合葬墓。观苏轼的一生,您会发现,父亲、母亲,王弗、王闰之、王朝云,就好像是上苍专门安排来分阶段帮助苏轼完成人生任务的。母亲程夫人,是送苏轼苏辙走上考场金榜题名的人。兄弟俩从开封府试中举人到礼部省试接着后来殿试,一路顺畅。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三月,两兄弟参加殿试,苏轼进士及第,苏辙中第五甲;四月,母亲却走了,她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父亲苏洵,名列唐宋八大家,是上天派来专门送兄弟俩走上官场的。 安葬好程夫人,三年后,全家出川,接着兄弟俩参加“制科”大考。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八月,苏轼得“制科”第三等,因第一第二等是虚设的,苏轼就成为北宋有此考试以来最高等级的第一人,苏辙得第四等。参加完最高等级的“公选”后,苏轼得授大理评事(正八品)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妻子王弗陪着在凤翔,过了三年的正八品“官太太”生活。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正月,苏轼从凤翔还朝,以从七品的殿中丞(也可能是大理寺丞)差判登闻鼓院;二月,又试学士院,苏轼以最高分的“三等”入选,得授直史馆,跻身社会名流。可是,五月,王弗去世,享年二十七岁。接着,第二年的四月,苏洵去世,享年五十八岁。您看,王弗,也是上天派来送苏轼取得当朝最高等级的考试、又走上官场第一步的。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六月,兄弟俩扶两棺由水路回川。可能是父亲生前有安排,兄弟俩将父亲与母亲合葬于此,将王弗葬在父母的后面。这是一次两葬啊!您说苏家兄弟咋想?所以,他的“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一定也有对安息在这里的父亲、母亲的“思量”的。 再往下,就是墓园的大门了,牌坊上书“景行行止”,这是摘自《诗经》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的,在苏洵苏轼苏辙面前,我等是要仰视的。出大门,一个小湖泊在最低处,湖中有一口井,井旁立着三块碑,分别刻着“老”“翁”“泉”。这是将当年的“老翁泉”改造成“湖”了。整个墓园就是一座凸起的小山,第一排是苏洵和程夫人的合葬墓,第二排是王弗墓和苏轼的衣冠冢,第三排是苏辙的衣冠冢,排列有序。穿过两侧山坡,不远处是岷江,远方隐约可见城市,视线无遮挡。 墓园山体两侧,有高矮山体与墓园相连,连起来看,整个墓园像一把太师椅,苏洵和程夫人端坐着,儿子儿媳们陪着,一起注视着几十里外的纱縠行,那是他们的家。这可能是苏洵亲自堪舆的风水宝地。有专家说这些墓碑的“制式”不是宋代的,据说宋代的墓碑很简明,看起来也是,得考证。又据说这些坟墓位置,都是历经浩劫之后重新确定的。这可以理解,苏轼去世后70年时,在历经徽宗、钦宗、高宗、孝宗的不断折腾后,才被谥以“文忠公”,才算是历史的定论。这70年里,连苏轼的文章都被焚毁,浩劫之中,苏家老坟山当然也不会安生啊。这种理解,其实是对我们自己无可奈何的原谅,千年以来,谁家的祖坟还能一直在?还好,后世又再修葺了。或许是为了方便,环着墓园修了车行大路,墓园的最高处还树立起“苏洵家族墓地”的牌坊。如果不明就里,就会从这个牌坊进来,就真的像是居高临下“视察”苏洵家了。下回,咱还是从墓园正大门的“景行行止”牌坊进来吧,一步一登高,来一场真的“高山仰止”的顶礼膜拜。有文献记载,苏家这个墓园地址是眉州武阳安镇乡可龙里老翁泉侧。武阳,原属眉山市的彭山,现在就归属于眉山市东坡区了。 去墓园之前,我就有疑问,苏洵为啥要把自己葬在这个地方呢?M兄说,带你走一走小路就知道了。于是沿着墓园前方的小路,开车几分钟,到岷江边。回头望墓园,其上方的发射塔在低缓的坡地远处隐隐可见,坡地和岷江之间,却是平坦的开阔之地,而眉山城的沙縠行附近,哪有这种地形啊。苏家的这个墓园,真是一个坐山望水的好地方。岷江边,M兄手指一处,这里,当年可能就是码头。哦,懂了,从沙縠行出来不远就是岷江的码头,然后舟船从那个码头到这个码头,然后再到可龙里老翁泉侧,别看陆路几十里,水路可就简单了,那个时代,水路就是高速公路啊。有网友建议,将司马光为苏轼母亲撰写的《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欧阳修为苏洵撰写的《墓志铭》、苏轼为王弗撰写的《墓志铭》、苏辙为苏轼撰写的《墓志铭》等,刻碑立于坟前,还真是有意思,这些墓志铭都是名家亲自撰写的。但是,您到现场感受后,可能觉得还是算了,别打扰他们吧,如果非要刻碑,就放到“老翁泉”以下的地方,以示纪念就行。还有,您要是去“短松冈”拜谒,选个“明月夜”去,才能真正体会到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心境。 但是要从大门“景行行止”进去,才是真的瞻仰。 临别时,我拱手向着苏洵家族墓地,默念道:“打扰了,请安息!” (彭杰,广东省惠州市文化智库成员,广东省惠州市岭东文史所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