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眉山 田波 三、程夫人家风是东坡文化的源泉 1、母亲是文化的源泉 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生、养、育三重义务中,教育最早的行为便是母亲的言传身教。 好的环境可以让孩子健康成长,好的父母是孩子成才的榜样。历朝历代,都有一群文韬武略、精忠报国的人才,在他们背后也有一些促使他们成长的榜样。岳母、孟母则是贤母们的标杆典范,她们的故事不仅影响着自己的孩子,而且千古流传。 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岳飞十五六岁的时候,宋朝当权无力,而金人又不断骚扰边境,宋朝的生死存亡命悬一线。岳母鼓励岳飞去报效国家,并且在他的后背用绣花针刺上“精忠报国”四字,鼓励岳飞。 孟母早年丧夫,独自抚养孟子长大。一开始,他们住在丈夫的陵墓附近,每天有人祭拜先人。时间长了,孟子跟着别人学祭奠。孟母就带着孟子把家搬到了集市,到了集市,很快孟子又跟着小贩商人一样四处吆喝,孟母最后把家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也开始好好读书了。 2、程夫人解读“范滂精神”与忠君报国的关系 北宋时期,辽和西夏经常侵扰边境,宋王朝无力制止,就以每年供给巨额财物的条件求得妥协。苏轼在《闻洮西捷报》:“露布朝驰玉关塞,捷书夜到甘泉官。似闻指挥筑上郡,已觉谈笑无西戎。”苏辙也在《唐宋名家文集苏辙集》提到,做天子的,应该是观察天下的趋势然后制定发展的方向,来确定天下归从人;在《新论》说“当今天下之事,治而不至于安,乱而不至于危,纪纲粗立而不举,无急变而有缓病”;在《上皇帝书》说“今世之患,莫急于无财”;在《六国论》中评论齐、楚、燕、赵四国不能支援前方的韩、魏,团结抗秦,暗喻北宋王朝前方受敌而后方安乐腐败的现实;在《三国论》中将刘备与刘邦相比,评论刘备“智短而勇不足”,又“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也有以古鉴今的寓意。 3、程夫人“不发宿藏”故事与廉洁思想的关系 苏轼名篇《赤壁赋》中有一句话:“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这同“不发宿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苏轼后来在岐山做官,想去挖掘在居室古柳下发现的土包。妻子王弗阻止说,“如果婆婆还在,必定不许挖掘。”苏轼所著《六事廉为本赋》中也提到:“功废于贪,行成于廉。” 4、程夫人“不残鸟雀”与仁政民本思想的关系 苏轼在为官期间以民为本,在《上初即位论治道二首》中的《刑政》篇里就明确地提出了“民者国之本”的理念,他在《策别训兵旅二》中也明确地说:“民者,天下之本。”他还在《东坡书传·五子之歌第三》明确指出:“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苏轼任开封府掌管刑狱的推官。元宵将至,苏轼在大街上听见个太监大呼小叫地说:“皇上有旨,宫里要办元宵灯会,所有市售浙江灯,一律半价收购。”卖灯老人苦苦哀求道:“半价收购?连本钱都不够,我不卖,我不卖!”太监吼道:“皇上圣旨,谁个敢违!今天卖也要卖,不卖也要卖!”说完,一脚踹倒老人,扔下一串小钱,提着老人的灯扬长而去。老人和小姑娘趴在地上,恸哭不已。苏轼见状,遂写下奏表《谏买浙灯状》向皇帝直谏。皇帝看完后,不由得感叹道:“子瞻事国爱民,吾不如也!”随即传旨不再买浙灯,也不办灯会了。 在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黄河上游曹村决口,洪水到达徐州城,城外洪水滔滔,城内百姓人心惶惶,有的富人准备弃家而逃。在这危急关头,苏轼来到城门口坐镇指挥,劝大家不要出城,对大家说:有我苏轼在,洪水绝不会进城!苏轼一边带领徐州军民筑堤防洪,加高、加厚城墙和防洪堤;一边和众人研究泄洪的办法,从上游挖开一个缺口,让洪水流入黄河故道,达到分洪的目的。徐州抗洪不仅受到了百姓的夸赞,而且也受到了朝廷的嘉奖。 正是程夫人有效的教育,奠定了苏轼的人格定向,孕育了他的高尚情操和风骨品格,使他思想得到升华。苏轼一生有如竹一样,清幽高雅,一生正气。苏轼中直谏科后,苏辙说:“此是先夫人之教也。” 5、程夫人“勉夫教子、抵于光大”的显著效果 苏洵到二十七岁还不知道学习,有一天,感情激昂地对夫人说:“我看自己现在还是可以发愤求学的。然而全家要依赖我生活,如果我求学,将会断绝生活来源,怎么办呢?”夫人说:“我很早就想说这件事了,只是不想让你认为是因为我才学习的!你如果有志向,就让我来承受生活的劳累吧。”自1036年起,程夫人一边勉励丈夫,一边操持家业,一边教育抚养孩子,生活的重担落在了她一人身上。程夫人克服种种困难,不仅开了门店,还置办了家产。 苏轼从小耳濡目染,也深受启发。他在《志林》一书中说道:“人生承受贫贱是容易的,但承受住富贵却是比较困难的;生活在勤劳中容易,但生活在闲散中却难以度日。” 1080年,因“乌台诗案”,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一家人的吃用只靠他微薄的收入来维持。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自己耕种起来,号称东坡居士。《节饮食说》记叙:“苏轼自今以往,早晚饮食,不过一爵一肉”。苏轼贬谪过汤阴市,正值灾荒,和三子一起吃豌豆大麦粥,教育儿子要知道生活的艰难,无负百姓。 程夫人勤俭持家精神,深深影响了苏轼苏辙,致其俭以养廉根深蒂固,伴随终生。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功废于贪、行成于廉”……程夫人尊老爱幼、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等,苏轼苏辙兄弟在传承家族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展现了读书正业、孝慈仁爱、为政以德之风,成就了一代伟大的文学家和世界千年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