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眉山 王曾玉 因苏轼的戏词,还造就了一个流传千古的成语“河东狮吼”。轼有好友陈慥,好宾客,喜蓄歌伎,妻柳氏却凶悍嫉妒。每当有歌伎在场,柳氏则以杖击壁,客皆散去,又一次苏轼被赶出来后,愤然作诗戏曰:“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友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此诗一面世便大火,一直火到今天。 四、咏物谈禅,清丽淡雅 苏轼有句“禅心已断人间爱”,其实他不仅对人世间充满大爱,还能从很多事物中获得禅意。携友月夜泛舟,他写出著名的《前赤壁赋》,感叹人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深夜无眠,去承天寺找好友张怀民赏月,悟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还是咏物的高手,咏梅花“雪肌冷,玉容真。香腮粉未匀”(《阮郎归·梅词》),空灵蕴藉,言近旨远。咏石榴花“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贺新郎·夏景》),清雅出尘。咏荔枝“两个心肠一片儿……苦恨人人分拆破”(《南乡子·双荔支》),语语双关,富有情趣。咏柳“细腰肢自有入格风流,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洞仙歌·咏柳》),娴雅婉丽,曲尽垂柳风神。 苏轼诗词风格多变,除了兼具李白的豪迈、杜甫的沉郁、陶渊明的超然,还有王维和孟浩然的清丽淡雅。如:“簌簌衣巾落枣花……牛衣古柳卖黄瓜……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清新朴实,意趣盎然地展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名句“人间有味是清欢”,如今已成为一个具有哲理性的命题。出自《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寄寓苏轼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 另有“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等,这些清丽明快的诗句,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宁静而美好的画面,每读之,内心皆生出丰盈的愉悦和闲适,精神和灵魂都得到温暖而柔软的抚慰。 五、感世悟事,浮生如梦 经过“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后,苏轼就不叫苏轼了,他叫东坡。在东坡上的日夜劳作,使他身体和心灵都发生了质的蜕变,不再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而是开始思索人生的真谛,作品中也开始大量出现“梦”字: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西江月·中秋和子由》)。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西江月·平山堂》)。 “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行香子·过七里濑》)。 苏轼认为,别说人死后万事皆空,即使活在世上,也不过是一场大梦。皇帝和隐士,也已如梦一般消失,只留下空名而已。真正能永恒留传的是什么呢?“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只有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只有大自然之美才是永恒的。正如他在《前赤壁赋》中所言:“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所以要怎么做呢?苏轼的答案是:及时行乐。 《哨遍·春词》云:“这些百岁,光阴几日,三万六千而已……但人生、要适情耳。”他说人活百年也就三万六千日罢了,定要痛快地尽情地行乐才是!“都将万事,付与千钟。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行香子·秋兴》)。曾经骄傲的才子,回望一生漂泊,把世事一一看穿。他已经放任心性,无欲无求。 中年苏轼产生了强烈的思乡情结和归隐之心。他说:“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满庭芳·归去来兮》)。“岷峨云浪,锦江春色……我是剑外思归客”(《满江红·江汉西来》)。可惜的是,自苏轼三十三岁离川后,再也没有回过故乡眉山,最终客死异乡,葬于河南小峨眉山。 他也写了一组《渔父》四首,暗喻自己的归隐之心。 他道:“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行香子·述怀》)。人的一生只不过是“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须臾即逝。他想归去做个悠闲的隐士,对一张琴、倒一壶酒、听溪水潺潺、看白云飘飘,享受当下的美好自在,非常清高而富有诗意。 苏轼“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林语堂)。善于将沉重的荣辱得失化为过眼云烟,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找回内心的宁静与抚慰。我们从他的作品中得到更多的,不是灰色的颓唐,而是绿色的欢欣,是诗情画意的美感享受。 (王曾玉,笔名曾玉,眉山洪雅人。在《中华诗词》《星星》《扬子江诗刊》《草堂》《诗词报》《诗词月刊》《四川作家》《四川诗人》等报刊发表作品。出版诗集《我喜欢的寂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