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
        
联系方式

 

办公室 :38166899

总编室 :38166811

采访中心:38166844

编缉中心:38166822

广告部 :38169928

网 站 :38166855

苏轼咏橘词赏析

□四川眉山 邵永义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

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

吴姬三日手犹香。

这首《浣溪沙·咏橘》词,巧言物状,体物细微。第一句布置环境,在秋菊的花瓣已不再放出光芒,塘里的荷叶也茎枯叶黄之时节,又逢一夜霜降,那绿叶含苞的果子,就是开始变黄而且味道更美的橘子。晋代王羲之有帖:“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易多得。”白居易《拣贡橘书情》诗:“琼浆气味得霜成。”苏轼在这里把橘之果形容为苞,有形态之通,也有喜爱之情。在苏轼故里,苞还有特定含义,一指一种蔬菜,叫苞心菜,叶卷如苞,形成不见阳光的柔嫩菜心;一指另一种以食用茎根为主的青菜,茎肥、叶厚,带对称形苞芽。这两种菜都是苏轼家乡的特产。在《咏橘》中,“新苞”指新橘,因橘树常绿,凌寒不凋,色泽清新。屈原《橘颂》:“绿叶素荣,纷其可嘉兮。”沈约《橘》诗:“绿叶迎露滋,朱苞待霜润。”苏轼用“新苞绿林”形容自然清新,再以“照林光”描绘,一扫寒气而溢满温润之感。竹篱茅舍,是苏轼故乡农村风景,川西坝子特有的民居环境,在那竹条为篱笆、茅草盖屋顶的川西,橘林满坡满地,才能长出青黄色的新橘,描写了农家环境的优美和橘树生长的茂盛。

后阙前二句,写尝橘的情状。剥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初尝新橘的人,汁水在齿舌间如泉般流淌。让人惊喜中带点胆怯,活画出女子尝橘时的娇态。“香雾”“清泉”是橘的写照,“惊”“怯”是尝橘人的心情。剥开半边而被橘皮迸开时的香雾溅到脸上,如清泉般的汁水有清甜中微微的酸味,形神兼备。末句点人,吴姬,即吴地,今太湖一带,女子美丽清婉,她剥了橘的手三天内都留有橘的香味。这里有人认为是写太湖中东西两洞庭山所产的橘子,实际上是苏轼在宦途中怀念四川老家的借物抒情。

苏轼《赠刘晋文》诗,也有对橘的赞美: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已枯干,没有了夏天亭亭玉立的茎叶;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一年最美的风景你应该记住,就是初冬橙子黄了橘子绿了的时节啊!

苏轼在这里借物抒情,虽说冬景萧瑟冷落,如人生青春不在,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比喻人到壮年,虽青春流逝,但也是内涵饱满,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

上一篇 放大1 缩小1 默认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