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 唐雪元 整过我的,原谅 每当苏轼宁静下来的时候,朝廷那边便开始不宁静了,命运仿佛在故意戏耍苏轼。苏轼曾希望在黄州、惠州终老,都没有实现,这次想在儋州坐化吧,依然没有实现。 其实,整他的是他原来的好朋友章惇。整到最后,恐怕他对苏轼已经没有了恨,因为恨也是一种感情,更多的也许是失望。因为失望,也就冷漠,因为冷漠,下手也就无情。但也并不比对别人更无情,看看他对其他旧党的所作所为,你就会明白这一点。 风水轮流转,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年仅25岁的宋哲宗,英年早逝。 端王继位,是为宋徽宗。 在徽宗即位时,因为章惇曾反对其为帝,以及新党人多次排斥,章惇宰相之位罢免,被贬雷州。由于新党再次被重用,于是苏轼奉旨北归。当时传言苏轼、苏辙兄弟将重登政治舞台。 在北归之路上,由于害怕苏轼起报复之心,章惇之子章援恳求苏轼援手其父章惇,据宋代赵彦卫的《云麓漫抄》记载:“时章子厚丞相有海康(即雷州)之行,其子援尚留京口,以书抵先生曰:‘某伏闻旌斾还自南越,……执事者良苦,数岁以来,险艰备至,……窃惟达人大观,俯仰陈迹,无复可言。’” 于是,苏轼回复:“某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増损也,闻其髙年寄迹海隅,此怀可知。但以往者更说何益,惟论其未然者而已。主上至仁至信,草木豚鱼所知……” 对于既往之恩怨,苏轼一笑泯之,说道自己不再追究以往的过去,也体现了苏轼为人宽宏大度的品性。历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曾经的恩怨是非,也已经风过了无痕。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64岁的苏轼复任朝奉郎,终于获得了自由,可以自由选择住处。苏轼决定定居常州,6月11日由仪征出发,经长江,经镇江,取道运河,于6月15日到达常州。 在南京时,苏轼已经患病,到常州后他的病情加重,一个多月后,他安慰儿子们说:“我这辈子没有作恶,死后必不会下地狱,你们放心吧。” 8月24日,他撒手西去,一代文曲星自此悄然陨落,结束了他轰轰烈烈大起大落的64年的不平凡人生。 苏轼去世后,御赐谥号文忠。同时,引起了很大的震动,文坛与民间的祭文纷纷而出,“浙西淮南、京东、河北之民,相与哭于市”,太学生们也在寺院举斋志哀…… 可是这些身后的繁华苏轼都看不到了,他辗转飘零半生,最终也没能回到他日夜思念的故乡眉山,被葬于汝州郏城县一个叫做小峨眉山的地方。 他的一生,一如他在《东栏梨花》里写道的诗句: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平凡的我们,也许不会如苏轼一般经历大起大落,却依然有各自的精神炼狱。 是名利的束缚,是爱恨的情执,更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差距…… 面对人生的风雨,苏轼写下“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洒脱。 即使一再被贬,仍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气魄。 他说自己:“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无数失意愁苦之人,也从他的身上汲取直面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渐渐远离忧伤和愤懑,变得更加宽容和温暖,那是一种包容万物的慈悲,是笑纳一切的达观。他在最低的境遇,活出了最高的境界! 【唐雪元,湖南株洲籍。十大新锐(新派、先锋)作家诗人之一。现为《国防时报》总编助理兼记者部主任、《军休生活》主编;系中国散文学会、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中国青年报》《华西都市报》《中华文学》《解放军生活》等报刊发表作品。出版小说集《城市的天空》《兵心如虹》,历史散文集《诗映大唐——横笛韵飞扬》,长篇小说《当你的秀发拂过我的钢枪》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