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 蒋理 苏祠苏亭 又近四百年过去了,苏州定慧寺年久失修,香火零落,岭海传书之事更是许久未被寺僧们提起了。 但在文人士大夫心目中,东坡从未被冷落,反而在这个时代,得到了空前的尊崇——士林领袖翁方纲发起了著名的“寿苏会”,每年在东坡生日这天,召集同道,祭拜诗人,赏析其墨宝,吟诵其诗文,并各自赋诗以纪。在他逝世之后,其得意门生李彦章接过“寿苏会”大旗。 道光十三年,走进定慧寺中寻找东坡的,正是时任江苏按察使的李彦章。那件堪称镇寺之宝的墨迹早不知所踪,那座曾寄托世人仰慕的啸轩也无处可寻,但李彦章找到了四百年前周忱所刻的那块《归去来辞》碑,它正寂寥地躺在定慧寺的厨房之中,上面堆满了柴火。我可以想见李彦章的惊喜和不悦,他对随行的人说,“盍护碑且以寺屋数椽奉公香火乎?” 于是,不久之后,在定慧寺后的空地上,苏祠和苏亭出现了。祠中供奉东坡,而亭中则立着《归去来辞》。更令人兴奋的是,啸轩也一并归来了,还有一块苏文忠公真像碑。江南士人们的创作激情彻底被点燃,不论是总督陶澍、巡抚林则徐,还是状元石韫玉、名士吴廷琛,或者题额撰联,或者追和东坡,或者赋诗抒怀。毕竟谁不愿意将自己的人生投入到伟大的东坡传奇中去呢? 有心的李彦章整理了所有的诗文,又从史籍中挑拣所有与东坡定慧有关的史料,还请人画下了苏祠苏亭图,一并编成《苏亭小志》十卷,刻书流传。而正是这本书,让两百年之后的我,能够穿过历史的烟云,看见那座不朽的精神花园。 园中花木繁盛,湖石玲珑。长松掩映之下的应该就是苏祠,翠竹环抱之中的一定就是啸轩,而苏亭则伫立于假山之巅,仿佛正日夜眺望着岭南的方向,等待着东坡的归来。 寻找东坡 2015年,我离开北京,南下姑苏,开启了新的生活,也开启了在苏州寻找苏东坡的旅程。 我无数次徘徊于定慧寺中,希望找到一丝一毫东坡的痕迹。但苏祠苏亭早湮没于钢筋水泥,《归去来辞》再次隐入历史尘埃,似乎只有院中遍植的海棠花,院旁那条名为“苏公弄”的小巷子,还延续着少许“岭海传书”的香火之情。 幸运的是,还有两块古碑留了下来。它们被镶嵌在定慧寺东罗汉院中的碑廊里。其中一块就是李彦章当年所立的“东坡真像碑”,画中的东坡形象清癯,风姿隽爽,萧疏轩举,湛然若神。而另一块碑上刻的则是,光绪年间元和县令李超琼在重修苏祠后留下的述怀长诗。在此之前,这个四川内江人主持修筑的金鸡湖“李公堤”刚刚建成。 我常独自来到碑前,仿佛与苏东坡、李超琼交谈。东坡的独处是“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而我则是“与谁同坐,苏公李公我”。 在这里,我读懂了李公的诗。他追忆了自己是如何追随先贤的脚步,总结了坡仙与姑苏的各段因缘,诗句中满是一个在苏州的四川人对东坡的敬佩和崇拜。对此,我心有戚戚。因为每一个四川人,每一个眉山人,都会因为这个同乡身份而骄傲,也会感觉自己比他人距离那个千古第一文人,更近了一些。 在这里,我看懂了东坡的像。石碑上的他长身玉立,双手轻拢,似乎正在行礼。我想这应该是坡仙从历史深处,向岭海传书的守钦卓契顺,向刻石以永的周忱,向修建苏祠的李彦章,向这座深爱着他的城市和所有深爱着他的平凡人,送来的轻轻一揖吧。 在这里,我也明白了从古至今,从学佛者到读书人,从封疆大吏到贩夫走卒,人们为什么总在寻找东坡——因为每个人都能从这个才华横溢乐观洒脱的命运多舛者身上,获得自我拯救的力量。 他是所有人的药! (蒋理,眉山青神人,资深媒体人,作家,摄影师,文化空间创始人。曾就职于新京报、新浪网。2021年入选“敦煌文化守望者”。著有《敦煌守望四十天》等书。2022年获评“全国乡村阅读榜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