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
        
联系方式

 

办公室 :38166899

总编室 :38166811

采访中心:38166844

编缉中心:38166822

广告部 :38169928

网 站 :38166855

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

□王涛仙

6月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三苏祠时指出,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要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清白做人、勤俭齐家、干净做事、廉洁从政,管好自己和家人,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这揭示了三苏家风对三苏父子的影响,也是对新时代共产党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提出的明确要求。

“三苏家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其核心内容是“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三苏家风”不仅成就了中国的“三苏”,也积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的重要指示精神中,应弘扬“三苏家风”,以“三苏家风”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做新时代家风建设的典范。

一、以“读书正业”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学习上进之风

在宋代,眉州十户人家九户藏书,家家户户、人人皆以读书为荣。苏洵在《上富丞相书》中写道“窃有志于今世”。苏轼的母亲程夫人,知书达礼,她不仅勉励丈夫苏洵发奋读书,还是苏轼、苏辙的启蒙老师,亲自教授他们诗书,经常给他们讲古今成败治乱的故事,培养他们的品德、情操和气节。苏轼在《眉州远景楼记》中写道:“家藏律令,往往通念而不以为非,虽薄刑小罪,终身有不敢犯者”。在母亲的教育下,苏轼10岁时就立志把汉代与贪官污吏作斗争而牺牲的范滂作为自己的榜样,发出了“奋厉有当世志”的少年壮语,写下了“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的青春豪言。苏洵27岁发奋读书,十多年后名扬京师,晚年也凭荐举踏入仕途。苏轼苏辙兄弟于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双双高中进士,故而入朝做官。为官后,三苏父子“以民为本”,主张德治仁政的施政理念,一心一意为国家谋安宁、为百姓谋福祉,尽管历经坎坷,仍初心不改。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做到学以增智、学以立德、学以强能、学以致用。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过了光辉的100年,也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新时代共产党人须涵养学习上进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并付诸实践,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日积月累,内化于心,逐渐积淀,提升能力,积累经验,形成智慧。在传承良好家风中,争做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和不断学习的表率。

二、以“孝慈仁爱”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爱党爱民之风

孝慈仁爱,是苏家最典型的家风。欧阳修在《苏洵墓志铭》中评价苏洵,“君善与人交,急人患难,死则恤养其孤,乡人多德之”“纯明笃实之君子也”。苏洵对族人进行孝悌教育,使苏轼苏辙亲身感悟善待他人之举;以身示范,以培养兄弟二人君子的浩然之气。苏轼在《异鹊并序》说苏洵“昔我先君子,仁孝行于家”。嘉祐二年(1057),母亲病逝,刚刚进士及第的苏轼兄弟,即刻返回眉山,为母亲守孝;治平三年(1066),苏洵病逝于京师,苏轼苏辙又立即辞去官职,将其灵柩运送回眉山,为父亲守孝。

苏轼一生几经大起大落,从官至兵部尚书和礼部尚书权重一时,到三次遭受贬谪困顿潦倒,一生仍豁达而通透,始终胸怀家国天下、坚守“立天下之大节”。在密州拿出库粮收养弃儿,在杭州整治西湖、捐钱设免费病坊,在扬州废除生事扰民的“万花会”,在定州惩治贪污吏胥和骄横军将。谪居惠州时生活已十分困难,他把皇帝赏赐的犀带捐出来修桥筑堤,还动员苏辙家史夫人把进宫朝见时所得赏赐的黄金也“助施”出来。在他晚年所作的诗中写道:“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是他被贬蛮荒之地的写照,更是自己一生政治生涯的精准概括。

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在过去的一百年激荡的历史中,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形成了爱党爱民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爱党爱民之风,就是要在家风建设中,引导家庭成员特别是下一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积极传播中华传统美德,让“孝慈仁爱”的家风代代相传。

三、以“非义不取”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坚守正道之风

苏轼在《记先夫人不发宿藏》中回忆,说是在苏家故宅,两个丫鬟无意间从地里挖出一个瓮,瓮里可能装有金银珠宝,迫不及待想打开看看。而程夫人却命人用土重新埋好,并把土夯得严严实实,告诉大家那东西是前人埋下的,不属于苏家的东西,谁也不准去挖取。她用此事教育启发苏轼兄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凡非分之财,一分一文也不能妄取,这是做人的准则。后来,苏轼在《赤壁赋》中也说到:“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意思是只要不是属于我的东西,哪怕就是一丝一毫也不会去拿。苏轼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当年御史知杂事谢景温,曾诬奏苏轼在父病故后扶丧返川时,在舟中贩运私盐谋利,后经朝廷派人查无实据,还其清白。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这是人们难以回避的名利问题。新时代的共产党人从政不应为利所困,而是在施政中以人格力量凝聚民心、造福一方。在家风建设中弘扬真善美、抑制假恶丑,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传递给自己的家人和孩子,引导他们培育做人的气节和骨气,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自己的节操,始终牢记一个“正”字,不断涵养正气,教育督促亲属子女坚守正道,让孩子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

四、以“为政清廉”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廉洁奉公之风

苏轼在《六事廉为本赋》中认为:“事有六者,本归一焉。各以廉而为首,盖尚德以求全。”“乃知功废于贪,行成于廉。”“举其要兮,廉一贯之。”他的这番话告诉我们:为官从政,要以廉为先。为官之道以廉为首,廉洁不保,再大的功劳也毁于一旦。他在《东坡易传》中说:“君子之顺也,岂有他哉,循理无私而已。”苏轼因为清廉自持,在出任密州太守时,困顿到了想吃顿饱饭都拿不出钱来,只好吃菊花充饥。被贬黄州时,一度过着“向人乞米何曾得”的日子。在杭州任职时,发现当地老百姓看病困难,便自己拿出了五十两黄金,还筹集了一些资金,创办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所公立医院,取名为安乐坊,为杭州民众防病治病,至今被传为佳话。他从政为官40年,以民为本,始终坚守为政以廉为首的崇高人格魅力和人格文化精神,一直受到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的推崇和普通百姓的爱戴。

廉洁从政、秉公用权,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第八条明确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新时代的共产党人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忠诚、干净和担当、廉洁齐家,要求子女不得在其工作的领域从事经商活动,不允许任何人打其旗号谋私利。党的十八大以来,查处了一大批腐败分子。在查处的案件中,反映出了在家庭家教家风方面的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新时代共产党人应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弘扬三苏家风,自觉培养高尚道德情操,保持秉公用权、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担当起国家强盛、民族复兴历史重任,在新征程上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1 缩小1 默认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