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端
礼让行人随处可见,公益宣传驻足可观,志愿服务蔚然成风……漫步在东坡故里,一言一行,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文明的气息与温度。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紧扣主题主线,广泛开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宣传教育,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不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市民群众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日益提高,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突出价值引领
夯实思想根基
“出门不拥堵了,外地朋友过来时,停车也方便多了!”近日,谈及家门口附近交通环境的变化,眉山城区苏祠街道的居民连连点赞。三苏祠周边停车难一直是游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在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眉山文旅、交通、住建等部门事不避难,下决心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研究出台《三苏祠周边道路交通畅通方案》,配套下发了道路交通畅通任务分解表,推进城市智慧停车项目,彻底改变了三苏祠及其周边停车难的现状。
解决三苏祠停车难问题,是眉山突出价值引领,抓实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缩影。
眉山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紧扣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工作主线,广泛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跟党走”等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大力营造团结奋进、开创新局的浓厚社会氛围。
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贯彻——始终坚持将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作为主题主线,制定《2021年全市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安排意见》,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化建设进一步夯实。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充分发挥导向示范作用,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开展调研、意识形态专项检查等多种方式对下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形式、学习内容等加强督促指导。
创新理论宣传品牌化建设走深走实——围绕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抽调精干力量组建市委宣讲团和各类基层宣讲队,精心制定宣讲方案,持续深入开展百年党史、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省委十一届九次和十次全会精神等专题宣讲,着力打造“一地一品”基层理论宣讲品牌建设,承办“铭记百年路 奋进新征程”四川省首届基层理论宣讲大赛第四片区复赛。持续做好“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的推广运用,全市月均参与度保持在54%以上。
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抓实“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围绕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广泛开展“开门问计”活动和“我为群众办实事”网络调查,梳理办实事项目1528项,全市1813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39789名在职党员,领办志愿服务项目2480项,洪雅县“学区制”改革、医疗次中心建设、缓解中心城区停车难、设立“办不成事”窗口等被《人民日报》、央视CCTV-1等中省主流媒体宣传报道。
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深入人心——大力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制定《眉山市红色资源普查和保护利用实施方案》,印发《眉山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管理实施细则》,命名5个眉山市第三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指导3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完成展陈布展升级改造,建成全省首家公益“红色影院”。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和清明节、“五四”青年节等重要节点,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3400余场,参与干部群众达90万余人次。
抓实文明培育
弘扬文明风尚
“感谢党和政府授予我‘全国道德模范’这个光荣的称号,我一定珍惜荣誉,接续奋斗。”2021年11月5日,来自我市彭山区的盛恩利站上了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颁奖台,成为眉山历史上首位获此殊荣者。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眉山充分发挥先进典型榜样力量,开展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推荐评选活动,讲好先进典型的感人故事,以先进典型引领文明新风。近年来,眉山德星闪耀,先后3人入选中国好人、2人入选第七届四川省道德模范、25人入选四川好人、4人入选四川省新时代好少年。
精神文明建设归根到底是人的建设。近年来,眉山坚持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全社会树立文明观念、提高文明程度、形成文明风尚,呈现出多点开花、全域推进的精神文明建设新格局。
未成年人工作获得新进展——大力推进乡村“复兴少年宫”建设,建设试点项目8个。开展市级文明校园评选工作,评选产生第三届眉山市文明校园25个。聚焦未成年人心理健康,2021年,市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免费向未成年人及家庭提供个体心理辅导服务800余次,到学校开展心理团体辅导教育12次,未成年人心理辅导工作经验在全省交流。组织开展2021年优秀童谣征集评选活动,6件作品在全省获奖。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年度测评成绩名列全省第三名。
文明乡风建设深入推进——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十大行动,开展“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等创评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充分发挥文明村镇示范引领作用,组织文明村镇围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战略,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培育、移风易俗等活动3600余场次,累计评选星级文明户3.4万余户。
以诚信建设夯实文明之基——广泛开展“诚信质量万里行”“诚信兴商宣传月”主题宣传活动,社会诚信意识进一步提升。社会信用共享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系统收录全市74万人、4.67万户企业和其他组织信用信息,覆盖地区、行业信用信息网络初步建成。坚持诚信奖惩、“红黑榜”发布制度,联合惩戒机制基本建成。
文明新风广为传播——以立法形式出台《眉山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市民文明行为规范约束迈入法治化轨道。广泛开展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浸入式教育,大力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常态化开展线上线下思想引导、行为劝导、新风倡导,积极宣传正面典型,曝光负面现象,市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持续提高。
突出思想引领
凝聚同心合力
餐馆内,市民适量点餐,杜绝浪费,“文明用餐、节俭惜福”等宣传标语随处可见;小区里,垃圾分类持续推进,低碳环保理念渐入人心;行走在大街小巷,交通秩序井然,乘客自觉排队上下公交车,礼让斑马线成为市民的自觉行为,景观小品、公益广告牌遍布街头、公园广场等地……文明元素无处不在,文明景象赏心悦目,文明底色浸染东坡大地的每个角落。
2018年初,市委、市政府响亮提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创成功”的目标要求,大力实施创文“十二项”重点工程。141名市、区领导,287个机关企事业单位督导包保55个片区,动员党员干部超过60万人次。三年多来,升级改造农贸市场20个,改造提升老旧小区113个、城中村59个、棚户区55个,维修改扩市政道路30条、整治背街小巷167条,改修破损人行道路7.3万平方米,新建改造公共厕所280个。建成投用23所学校、新建158片篮球场、45片足球场,新增停车泊位1.45万个。创建成果惠及全体市民,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交口称赞。
2020年11月,眉山成功摘获全国文明城市桂冠,实现首创即成。眉山市《下足三重“绣花功夫” 推进背街小巷精细管理》创建案例成功入选中央文明办二局汇编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实地点位治理案例汇编》,向全国推广眉山经验。
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是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也是一项永不竣工的民心工程。我市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后,市委赓即成立了全国文明城市长效管理指挥部,组织推进全国文明城市长效管理工作。围绕贯彻落实市五次党代会“品质立市”发展战略,印发《眉山市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推进长效管理工作方案(2021-2023年)》等“1+4”工作方案,并按照全面、全域、全员、全程原则,始终立足人的感受、人的需求、人的发展,大力实施理想信念教育、文明培育、文明实践等“十三项重点工程”,深入开展基础设施改造、市容环境整治等“五大专项行动”,以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高效能提升,市民生活质量和城市发展品质的高水平改善,来推动文明城市创建的高质量发展。中心城区顺利通过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2021年度复查测评;仁寿县、洪雅县、丹棱县在第六届四川省县级文明城市2021年度测评中成绩进入全省前10名,被全省通报表扬,青神县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坚持以文明城市创建为引领,出台《眉山市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发展规划(2021—2023年)》《眉山市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管理办法》。积极探索数字赋能文明创建新模式,在全省率先搭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管理平台,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实现信息化、常态化、规范化。新创建全国文明村镇3个,省级文明村镇10个,全国文明单位3个,省级文明单位10个,全国文明家庭1户,省级文明家庭4户,全国文明校园1所,省级文明校园4所。眉山市精神文明办被省文明办表扬为2021年度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先进单位。
站在新起点、紧盯新目标。眉山坚持创建力度不减、步子不停,始终秉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的创建理念,建立健全常态长效机制,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文明,已悄然融入眉山人生活。以文明为底色的画卷,正在东坡大地越绘越美。
开展志愿服务
提升市民素养
“您好,骑电瓶车请把头盔戴好,注意安全。”“大爷,现在是红灯,请您稍等。”……在眉山,志愿者活跃在交通路口、社区小区、景区景点等,或协助交警维持交通秩序,或专注于清理卫生死角,或为游客提供暖心服务……
近年来,我市构建了由市文明委统筹,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牵头抓总,各相关部门共同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志愿服务的工作格局。
全面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取得新成效——坚持以志愿服务为组织方式,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全市县级文明实践中心、乡镇(街道)文明实践所、村(社区)文明实践站全部挂牌,城乡社区志愿服务站建设实现全覆盖,文明实践三级体系基本建立。打造仁寿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彭山区黄丰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东坡区芙蓉路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一批文明实践示范阵地,形成了青神县百家池村“邻里百家”等文明实践新模式。深入广泛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宣讲、文化惠民、农技培训、关爱帮扶等志愿活动2万余场次。精准对接百姓需求的志愿服务,务实创新的探索实践,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眉山样本”正愈发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志愿服务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印发《眉山市志愿服务工作协调小组及其办事机构工作规则》,在全省率先出台《志愿服务激励回馈办法》,首批成立市级志愿服务联合会,率先成立县级志愿服务联合会。充分发挥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引领、联合、服务、创建”功能,整合各类资源,凝聚全市志愿服务力量,组建志愿服务队伍3000余支,注册志愿者66万余人,占常住人口比达22%,并通过调研交流、学习培训等方式,有力提升志愿服务水平。
志愿服务品牌效应凸显——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先进推选、项目创评等活动,选树、培育一大批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和品牌项目。东坡区东坡读书会、关爱抗战老兵项目等4个集体或项目分别获评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和最佳志愿服务组织(项目),洪雅县洪州应急救援服务中心等3个组织(个人)分别被河南省文明委、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联合授予河南省防汛救灾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荣誉,丹棱县张场镇万年村“道德超市”入选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案例,青神县百家池村“邻里百家”新时代文明实践经验全省推广。
风好正是扬帆时,不待扬鞭自奋蹄。2022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一年,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将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站在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引领,以文明城市建设为抓手,驰而不息,久久为功,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为建设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新兴城市提供坚强思想保证,让文明新风继续拂润东坡大地,让文明之光更加闪耀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