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彭林
中创新航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眉山基地项目签约落户,四川杉杉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基地建设如火如荼,眉山保税物流中心(B型)项目主体工程已完工……这是今年以来眉山经济稳中求进的现实景象。
工业兴则经济兴,工业强则发展强。今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中省有关会议精神,坚决扛起稳定经济增长的政治责任,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多措并举克服疫情和经济下行影响,全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工业经济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实现良好开局。一季度,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完成工业投资126.8亿元,同比增长19.1%。
制造强市“蹄疾步稳”
一季度,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居全省第4位,是2015年以来最好排位;“1+3”产业中新能源新材料实现总产值234.9亿元,增长32.9%,拉动“1+3”产业增长18.6个百分点,增长势头强劲……数据最有说服力,一季度我市主要宏观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顺利实现“开门稳”。
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要聚力“制造强市”,立足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机械及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1+3”产业,逐步完善制造业体系、优化升级制造业结构、增强产业竞争力。市委五届二次全会,也作出了《关于以“双碳”战略为引领推进制造强市加快“1+3”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决定》。
高位推动继续加持。今年3月16日,全市制造业发展大会召开,坚定全市上下大抓工业、快抓工业、抓好工业的信心和决心,吹响了制造强市“冲锋号”;4月21日,全市工业经济运行调度会召开,要求充分认识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进一步巩固眉山良好发展势头,抢抓制造业发展大好机遇,准确把握发展大势,找准工作落脚点。
思想引领方向,使命凝聚力量。在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决策下,全市干部职工坚持制造强市的思想意识逐步增强,以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不断刷新干事、创业、发展的“眉山速度”。1-4月,全市新签约制造业项目超75个、合同金额超550亿元,其中百亿项目2个。
“通过三年努力,全市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0%,产业规模达3300亿元,‘1+3’产业规模达到2500亿元,其中新能源新材料达到1500亿元。”这样的目标,更是激发了全市干部职工“跳起摸高”的信心。
项目建设“快马加鞭”
挖掘机运转不停,工人们来回穿梭……近日,甘眉工业园区锦源晟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我们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全力推进项目建设。”现场有关负责人介绍,项目一期预计今年9月投产。
建设正酣的还有四川西南表面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顺应材料年产15万吨锂电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项目、四川杉杉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基地项目……项目建设已成为我市全力推进工业稳增长的生动注脚。
面对疫情冲击,重点项目建设是扩大有效投资、促进工业稳增长的“稳定器”和“助推器”。市委、市政府将重点项目建设作为促投资、稳增长的“牛鼻子”,采取一系列有效举措推进项目建设。
——坚持领导联系服务重大项目工作机制,立下重点项目“军令状”,逗硬“红黑榜”“竞技拉练”等制度,每月统筹调度、每季现场拉练,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问题,确保项目在最短时间开工、以最快速度建成。
——严格落实“一个重大项目、一名联系领导、一个工作专班、一套推进方案”,实行“台账管理、挂图作战、挂牌督办”,狠抓项目落地、开工、投产等关键环节,千方百计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问题,推动重点项目早开工、快建设、早投产。
一季度,我市18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超时间进度7.6个百分点,38个省经信厅重点项目投资进度为31.6%,居全省第3位。4月28日,全市集中开工93个项目,总投资578亿元。
数字化助力“提质增效”
一块书本大小的单晶硅片,经过制绒、扩散、SE激光掺杂等十个工序后,变成了一张张高效晶硅PERC电池。这样的过程,人工参与很少,主要靠智能化的生产线来完成。这是记者5月9日,从甘眉工业园区通威太阳能眉山基地了解到的。
“2017年,我们就正式投产首条全自动无人智能制造生产线,率先实现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开创行业先河,树立了行业智能制造标杆。”该企业有关负责人介绍,通威太阳能智能制造生产线,通过设备互联、管理精细化、品质预防、流程打通、虚实互联,提高了产能,降低了成本。
同样,四川德恩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拥有“铸锻—机加—热表—总装—仓配”为一体的完整数字化产业链体系、自主研发生产的FMC柔性制造单元系统以及由“3D视觉抓取+AGV小车+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构成的无人化加工解决方案,目前正在打造5G全连接工厂。
数字赋能制造强市,是我市推进工业稳增长的关键招。我市在省内率先出台《眉山市市级智能制造示范单位评价管理办法(试行)》,评选出17户市级智能制造示范单位;出台《加快“1+3”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支持政策(试行)》,在工业互联网、“5G+”试点示范方面给予资金奖励。
同时,以数字赋能推动制造业发展,有序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行业节点、国家绿色数据中心、省级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信息消费示范项目和体验中心创建工作,加快华为大数据中心(二期)项目建设。
目前,全市数字经济规模增速达到15%,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GDP。“打造全省产业数字化融合应用先导区、全省数字化社会治理试验区,建设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新兴数字城市,我们有底气、有信心。”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工业稳,经济稳,人心稳,大局稳。聚力制造强市,工业可期,眉山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