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
        
联系方式

 

办公室 :38166899

总编室 :38166811

采访中心:38166844

编缉中心:38166822

广告部 :38169928

网 站 :38166855

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四川省防震减灾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
(摘要) 2016年4月27日在眉山市第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

一、基本情况

(一)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一是优化政策。市政府先后出台《眉山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眉山市“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眉山市地震重点危险区应对工作方案》《眉山市地震专项应急预案》《眉山市地震应急预案》等系列文件,形成了较完善的防震减灾政策体系。二是健全机构。单独设立市防震减灾局为市政府直属参公事业单位,内设3个科室,下辖1个正科级事业单位,定编14人,有5个区县设立了防震减灾机构。三是逗硬考核。市政府将全市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单项目标任务考核,由防震减灾局牵头,对区县和市级相关部门进行考核。

(二)综合能力切实增强。一是监测能力得到强化。近年来,全市新建地震监测预警台34个、自动测震台站2个,升级改造了市地震监测台网中心,配备了应急救援、通讯、短波及海事卫星等设备。目前,眉山达到市内2.0级监测水平,做到了全市境内地震监测无盲区,实现了市内及邻区地震发生10分钟后即可知地震时间、地点、震级三要素。同时,建立了以地下水、动植物、气象等异常现象为观测主体的宏观观测网,全市有地震宏观观测点61个,初步形成了群测群防网络。二是管理能力得到强化。市政府印发了《眉山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备案制度的通知》,完成综合交通建设工程“四箭齐发”、岷江航电等重大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 “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建设扎实推进,目前,全市已建成“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村”6个。三是应急能力得到强化。市政府和各区县及市级有关部门先后完成了相应的地震应急预案的新修订,目前,市防震减灾局备案地震专项应急预案53个。每年拟定地震应急演练计划,应急演练实现常态化、制度化,近年来,全市开展各类应急演练3600余次,突发事件实战能力得到加强。新建市级和仁寿、洪雅、丹棱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在高寒山区和部分边远乡镇建立了应急救灾物资储备点。全市建成专业救援队伍91支、队员达3000余人,兼职救援队员2万余人,志愿者队伍8支共720人。

(三)宣传教育持续深入。一是开展科普知识宣传教育。编印发放《防震减灾知识读本》《防震减灾法》等各类宣传资料10余万册。充分利用“科技活动周”、“科技三下乡”、“地震纪念日”等契机,组织开展送地震科普知识下乡到基层。二是强化新闻媒体宣传教育。充分运用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短信、微信、LED显示屏等平台,有效扩大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面。三是发挥示范基地宣传教育。大力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基地,全市认定省级科普示范学校16个,市级科普示范学校42个、示范社区9个、示范乡镇11个,发挥了较强的防震减灾宣传辐射功能。丹棱经验受到省上有关领导肯定。

二、主要问题

(一)防灾意识亟待提高。在检查中发现,个别领导干部灾害忧患意识比较淡薄,存在麻痹侥幸心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重视程度不够。大多数乡镇、村组极少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群众防震减灾意识普遍较弱,缺乏必要的应急避险技能,灾难发生后自救互救能力较低。

(二)房屋抗震性较差。目前,全市农村民居建房普遍缺乏统一规划,未纳入基本建设规范管理程序,建造房屋时没有考虑设防要求,抗震能力较低。城镇老旧房屋建筑也普遍未进行抗震设防设计或设防标准偏低,地震灾害隐患较大。

(三)地震应急能力薄弱。部分地震应急预案显得空泛,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甚至个别地震应急预案存在未加演练情况。部门之间、条块之间应急预防与处置衔接不够紧密,在协同处置突发事件时人员、物资、装备等方面难以快速集结,各类地理信息、道路交通、气象水文等基础公共数据没有实现共享。部分地方应急救援设备、应急物资储备不足。

(四)工作保障有待加强。个别县尚未设立防震减灾专门机构,多数区县缺乏专业人员。市地震数字台网中心受场地限制,省地震局配套的大量检测设备不能有效安装运用。

三、几点建议

(一)提高防震减灾意识。各级政府要牢固树立“法定职责必须为”的法理意识,进一步提高对我市防震减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防震减灾工作抓实抓好。建立常态化的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的防震减灾宣传机制,将防震减灾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充分发挥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基地的作用,通过科学性、实用性、互动性、趣味性相结合的手段,提高宣传教育的吸引力。注重宣传实效,使市民掌握基本的、实用的灾时应对、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技能。

(二)提升抗震设防水平。适时对全市城市建筑物、构筑物的抗震性能进行普查。对达不到抗震设防标准的建设工程,根据普查结果和实际抗震能力,分类别编制年度计划,逐步进行加固改造。将抗震设防要求纳入村镇建设规划管理,合理避开地震断裂带和地质危险区。编制适合不同地区、满足不同需求的农村民居建设标准、设计图集和施工技术指南,鼓励、引导农村建房执行抗震设防规范。

(三)加强应急能力建设。按照“分级负责、协同作战”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实现地震应急预案全覆盖,增强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和实战性。推进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和综合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实现组织、资源、信息的有机整合,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努力实现上下级政府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通过调拨、代储、购买社会服务等方式,增加重点危险区的救灾仓库储备物资种类和数量,形成相互补充、覆盖全市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体系。加强地震应急演练,特别是加强中小学生和农村群众的应急演练,全面提高公民应急避险能力。

(四)提高工作保障水平。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机构建设,依法设立防震减灾专门工作机构,配备工作人员,强化部门职能,提高工作水平。升级改造地震数字台网中心,提升技术装备水平,落实设备安装使用所需要的工作场地。加大技术装备投入,扩大地震监测预警覆盖面,提高全市地震监测点(站)密度。

下一篇 放大1 缩小1 默认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