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
        
联系方式

 

办公室 :38166899

总编室 :38166811

采访中心:38166844

编缉中心:38166822

广告部 :38169928

网 站 :38166855

张大千与苏东坡

□四川眉山 邵永义

1101年,65岁高龄的苏东坡在海南儋州遇赦北归,被任命为成都玉局观提举,这是苏东坡的最后一个官职,离开四川32年的苏东坡终于可以回到岷水之滨的家乡了。但是,他没有等到回川赴任,就在常州因病辞世了。

800多年后,一位杰出的四川艺术家、被毕加索誉为“五百年来第一人”的中国画家张大千,在成都金牛坝子,以一幅色彩华美、气势恢宏的《东坡居士吟望图》,迎回了一代文豪苏东坡。

致敬苏东坡

张大千(1899—1983),原名正权,后改名爰,字季爰,别号大千居士,四川内江县人,被誉为中国画坛“五百年来第一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张大千是从四川走出去的一代杰出的画家,一位爱国主义者。1937年,他在上海举办大规模的个人画展,好评如潮。但是,日本侵略者发起“七七”卢沟桥事变,北平沦陷。张大千赶回北平接家眷,遭日寇软禁。1938年,日方多次派汉奸劝张大千出任伪职,他都推诿不从,后来,他化装逃出北平,辗转上海、香港,入桂林途中会见徐悲鸿,再由桂林辗转抵达成都,寓居青城山的上清宫。

从1938年秋至1949年,,张大千在成都生活逾11年,他以画笔为武器,在成都这个抗战的大后方,以文艺的复兴为民族的复兴作最后的抗争,其战场就是享誉中外的13场美术展览。

1945年8月,中国人民历经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终于赢来了伟大的胜利。当时正值张大千艺术创作高峰期,其山水画风格已形成独特体系。那年秋天,张大千带着家眷从四川前往北平,满怀希望准备买房定居,开始新的生活和创作。

听说有一所前清王府要出售,喊价500两黄金,张大千看过房子后很满意,当即交了订金,说好过几天就交全款。这时,一位古玩商来告诉他,找到了南唐顾闳中所绘《韩熙载夜宴图》。张大千听闻后惊喜万分,立即前去看画。面对这幅绢本设色历经千年仍鲜亮如新,40多个人物神态各异,人物呼之欲出的传世名画,张大千赞叹不已。一问价,卖家开口竟然也是500两黄金。在回程路上,张大千反复盘算,回到客栈,便把实情告知妻子徐雯波。徐雯波知道张大千的心意,她淡淡地说:“字画能传世,宅院不过遮风挡雨。”

张大千最终买下思慕多年的《韩熙载夜宴图》,带着家眷又回到了成都。他对传统文人画风格潜心研究、临摹,在人物画的技法、色彩上结合敦煌壁画的用色,进行创作。京城已远,故乡从回望变成了相依,想到蜀人的乡情、感受到新生活的召唤,一幅苏轼诗意题材的《东坡居士吟望图》就此惊艳问世了。

国画《东坡居士吟望图》融合工笔与重彩装饰风格,画面饱满,中心为朱砂红袍的苏东坡,于苍松侧畔捻须思吟,采用敦煌壁画色泽浓艳,对比强烈,线条细腻,清圆,充满人格张力。边纸还附有溥心畬、俞陛云、陈曾寿、张伯英、郭则、邵章等六位文化名流的题识诗文,丰富了画作的思想情感,彰显了大文豪苏东坡的文人精神,也融汇了张大千“法古为我用”的艺术智慧,极富历史文化价值。

张大千在图画上的钤印是:“张爰之印、大千、大风堂”。落款是:“东坡居士吟望图。乙酉十二月十九日,乡后学张爰敬图”。这是相隔八百年后,一位大师级四川文化人向先贤苏东坡的致敬。

缘起笠屐图

作为四川人,张大千早在1941年就以苏东坡为题材,创作过人物画《东坡笠屐图》。当年,张大千为中华文化寻根溯源,远赴敦煌莫高窟临摹壁画。身居大后方报国无门的张大千面对国破家亡的危机,借屈原的辞赋创作了《九歌》人物系列,又把画笔聚焦于坚韧不屈的苏东坡,在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气中,抒发他傲然独立、与家国同在的胸襟。

画面上,苏东坡头戴斗笠,脚蹬木屐,肩披长袍,迎风飘飞。其右手拄着竹杖,左手拈须,他虽然脚步踉跄,却气势满满,目光坚定,潇洒地独自行走在雨中。工笔重彩,更添了人物的亮度和气场。张大千在题识上写道:“东坡笠屐图,仿元人任子明笔。辛巳六月朔一日,敦煌莫高窟作,蜀郡张大千爰”,并钤有白文方印“张爰之印”和朱文方印“大千”。这是对元代画家任仁发同名画的仿作。

在张大千的自题外,还有当时的文人、张大千的好友傅增湘和张朝墉的题跋。傅增湘题曰:“余旧藏元僧写坡公象,颧隆面削,宛若癯仙。兹大千抚本,乃尔广颊丰,意公自海南得佛印书后,悟得丧齐生死,心与造化游,故尔心闲体逸如是耶!今披此图,可想见别黎子云家,风雨归途,野服萧然,妇孺追随,邑犬群吠之状也”。

张朝墉的题款是一首诗:“心香一瓣散馥芬,不用海南兰麝薰。升阶自集乡人群,冠敛杂沓会风云。时事催肝笔砚焚,碧血成晕苔生纹。岷江浩渺万派分,哪得和气含氤氲。暮颐山头长髯君,芸窗早岁窥皇坟。万斛源泉发高文,下视百家如蠛蚊。黄惠迁谪奚足云,绣寰画袁铭殊勋。我欲笔阵扫千军,老拙不学兼不勤。燕市酒薄难为醺,胡不归去躬耕耘。万里何尝异乡枌,肴核罗列旌旗分。迎神一曲声凄焄,去天尺五公应闻。”

两位文友的题跋丰富了“苏东坡笠屐图”的文化寓意,而张大千此时正在敦煌莫高窟临画时期,画面线条飘逸,色彩淡雅,洁静,层次清晰,虽不见风但觉风雨扑面。

在抗战的大后方,张大千肩负起中华“文艺复兴”的大旗,在日本飞机的轰炸声中,他以“岷江为媒,青城为魂”的巴蜀山水画美学特征,和从敦煌壁画中参悟激活的东方人物画神韵,让他在成都这个中华文化的复兴基地成为举旗之人。

诗画写乡愁

苏东坡以科考从四川走向北宋的政治、文化中心,从少年“奋励有当时志”的报国情,到中年“一簔烟雨任平生”的突围感,到老年“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旷达超越。这些思想对于胸中装着万里江山,被迫偏安抗战大后方的张大千,无疑产生了共鸣。

1941年,张大千作诗《铁崖苍松图赠青城山道友彭椿仙》,以铁崖苍松明志:“苍岩削铁嵌青松,坚贞不许暴秦封。波涛飒飒来天风,只恐破壁成飞龙,骑龙顾盼君何雄!”张大千从青城山到沙河堡,再到金牛坝的税广庵,他在中华文化的历史幽深处,引来光和热,在和苏东坡的灵魂对接中,国运、乡愁、人格的互通,让张大千聚焦于苏东坡的海南岁月,把苏东坡笠屐风雨行的文化精神符号,不断变幻呈现。

1947年,张大千和文友们在成都为苏东坡庆生日,著名的藏书家文友谷声道向张大千求东坡画,张大千画《东坡笠屐图》以赠。张大千题识中写道:“谷声道兄属写东坡先生笠屐图,丁亥冬大千张爰”。谷声道本名严式诲,当时客居四川成都,和文人学士廖季平、宋育仁、章士钊、于右任、张大千、蒙文通等常有雅聚。文友林思进因事没有参加雅集,专门题诗补记:

老辈风流近不存,招魂谁说海南村。

板桥旧梦螺园影,腊雪梅花清夜樽。

后蜀平生空党祸,文章终古在苏门。

乡邦人物如今少,犹喜诸君为一论。

张大千也为《东坡笠屐图》“戏拈此诗”,以为和:

借来雨具作春游,惹得妻儿笑不休。

自是平生无长物,略同坡老在儋州。

从诗文可见,此画既是写先贤苏轼,更是张大千的自况。为苏东坡招魂,是张大千为中华文化复兴所做的努力。

“东坡笠屐图”是苏东坡在海南的一个人生定格,又成为后代画家代代传承的绘画母题。从北宋画家李公麟,到八百年后的张大千,用变幻的线条和浓厚的色彩,在国家命运转折和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借苏东坡的一个人生高光点,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在对话东坡中,找回民族的自信和人生的信念。

在张大千人物绘画中,除他的自画像外,东坡形象是他最为钟爱的人物画题材。在《东坡居士吟望图》和《东坡笠屐图》之外,张大千还有《西园雅集图》《东坡居士行吟图》《坡公偃松图》《青绿山水图》《赤壁图》《赤壁后游图》《赤壁后游图》《坡仙赤壁图》等画作问世。张大千将苏东坡不同造型、不同历史形象与传说栩栩如生地刻画于纸上。这是张大千和苏东坡两位文化大家在家国情怀、人格魅力和艺术风骨上的共情;是苏东坡超然旷达、洒脱乐观的人生态度八百年后在张大千身心两界焕发的光芒。

诵读张大千为苏东坡所作的《满江红》一词,更觉意蕴深远。

千古风流,谁得似、髯苏赤壁。长相望,游情良夜,风清月白。绿螘新醅鱼出网,黄泥旧坂霜芟叶,破寂寥,人影答行歌,相从客。波声起,岸千尺。寒水落,危岩出,曾几时重到,江山尽识。杖舄已惊栖鹘梦,啸歌欲动冯夷宅。有羽衣,归去揖临皋,逢畴昔。

(邵永义: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直作家协会散文专委会副主任。著有《唤鱼》《苏轼:乡愁与爱情》《苏母传》(蒋蓝合著)等。)

上一篇 放大1 缩小1 默认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