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
        
联系方式

 

办公室 :38166899

总编室 :38166811

采访中心:38166844

编缉中心:38166822

广告部 :38169928

网 站 :38166855

在眉山,找寻东坡的古树

□四川眉山 邓敏

南方有嘉木,眉州多幽林。宋大文豪苏东坡先生诗云:“故园多珍木,翠柏如蒲苇”。唐宋时期,朝廷重道抑佛,道教极度兴旺。蜀地四川未经唐末和五代的战乱,而作为川中腹地的眉山更是得到了长时间的安定。眉州道观有几十处之多,教徒甚众。道观前后,广种松柏,历经三百多年兴盛。其中,东坡兄弟求学曾就读的天庆观,就是一所由朝廷官办的道观,建于1009年。其田地不仅免税赋,而且官员任免交接时都要到道观祭拜。这些环境对小东坡的影响很是深刻。眉山“翠柏多如芦苇”的状况也可以想见。

今日的眉山古树名木也不少见。人的名,树的影,最令东坡先生想不到的是在千年之后,眉山最出名的古树大都与他联系在了一起,这也是一种文化赋能。当然,最知名的古树当属三苏祠中的“三父子”树:大门口华冠遮街的黄葛树和前庭里高大挺拔的两棵古银杏树。黄葛树枝繁叶茂称之为父亲苏洵,而并肩而立,直冲云端的两棵银杏树就是苏轼和苏辙。祠里的解说者便把这三棵古树幻化为三苏的象征,对此,听讲者多半是会心的一笑予以认同。实际上这两棵银杏树专家考证应该只有600多年,是明初栽种的,但毫无疑问是沐浴够了祠里的文气和香火,又恰好是两棵不结果的雄树,比作东坡两兄弟倒也十分恰当。金秋时节的三苏祠,银杏金黄,落叶缤纷,引无数游客趋之若鹜来参加这场色彩的盛宴,诵读苏家三大文豪的锦绣华章。

时光掠千年,何物可不朽?唯有古树尚可。其实外地文友到眉山,除了三苏祠外,大家最愿去追忆,掬一把眼泪的恐怕就只有短松冈了,“明月夜,短松冈”这千古第一悼亡词文,绝对会打动所有苏迷的心。只可惜苏家的直系后裔在南宋就没有留在眉山当地的了,祖坟山无人看守,权属多次变换。千年的风雨,任何松木也确实难以抵挡斧锯的磔砍。当年苏东坡手植的松树早已荡然无存。而现在的王弗墓旁数亩只有几十年的新栽松树,绝对是载不动“东坡明月夜”的深切思念的。

其实,在眉山跟苏东坡故事有关的古树还另有三棵。一棵在三苏祠内,是棵荔枝树。另一棵也是荔枝树,在著名的蟆颐观内。第三棵还是荔枝树,在城南的华藏寺内。三苏祠内的荔枝树,相传是苏东坡当年亲手栽种。1068年,苏东坡为父守孝期满,在北归前的那个春天,和亲友蔡子元等人在家宅院内培土栽下,并相约等荔枝树长大挂果时就会归乡,共同品尝。22年后,这棵庭前的荔枝树果实红了一年又一年,却再没迎回这个异地的游子。人在官场,岂能由己?杭州做官,风光只是表象。东坡为此写下了“故人送我东来时,手栽荔子待我归。荔子已丹吾发白,犹做江南未归客”的惆怅思乡之句,托内弟带回给眉山的蔡子元。这棵荔枝树在20世纪80年代初还能结出果实,引得顽童翻墙爬树摘果。只可惜,在某一年的春天就突然枯萎,寿终正寝。在今天的三苏祠内还可看到这棵树,树干直径约一米,特意抛光打蜡后做成的荔枝树桩头。人死了,魂还在。树死了,根还在。

在岷江岸边的蟆颐观内,还有一棵荔枝树,却是苏东坡老爹苏洵所栽。传说当年在观内祈祷求子成功后,作为信众的苏洵隆重还愿,专门在观内栽种了一棵荔枝树。唐宋时期,四川是产荔枝的。虽然远没有作为“上方珍果”的荔枝在长安地区的珍贵,但也不是寻常之物,老天爷天赐给了苏洵两个宝贝儿子,他就用栽种这种高级的果树来还愿。一千年的清风明月,累累硕果。令人惋惜的是,这棵树也在20世纪末死掉了,枯树残枝不知下落。

第三棵荔枝树,位于眉山城南华藏寺,历经几百年风霜后,该树一度树干中空,处于濒死状态。但因得到庙内师父的精心照料,又活得枝叶繁茂。今年是结果大年,该树还结出了两百斤累累果实。于是,以东坡为由,东坡迷们在古树下举办了隆重的品荔会,做一番别样的凭吊。该寺虽然在清代《眉山县志》中记载:此地是“东坡读书台”。树就是东坡先生所栽,想来也是合乎逻辑的吧。但那在树上挂起的950年的古树铭牌,虽是有心之举,但在证据上稍显得有些生硬。

家乡的荔枝树是想而不得,流放惠州的东坡却在岭南遇上大面积的荔枝林。这里可是荔枝树的原产地。于是,他好一番大快朵颐:“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家乡远在千里之遥,欲归而不达。也许,东坡先生吃的不是荔枝,吃的是乡情。人到老年,漂泊异乡,凌云壮志都漂远,返乡成了一种奢望,就是鸡黍之约也无法实现。这岭南的荔枝便被当作了家乡眉州宅院里的荔枝了,吃荔的行为,似乎成了东坡的一种情感寄托。中老年人对高糖食物是不宜多吃的,在今天是一种常识。也许有人讲东坡的“每天吃三百颗荔枝”,这只是夸张的手法,然而,对于可以“千骑卷平岗”豪气而直率的东坡,怎么管得住嘴。他就这样放开吃了三年的岭南荔枝。东坡先生六年后在常州病死,死于消渴症(就是现在的糖尿病),跟吃荔枝过多应该有很大的关系。

宋代四川产荔枝,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荔枝是原产我国的热带亚热带水果。宋代四川荔枝主要移植栽种于长江干、支流河谷地带,它优良的品质在全国排次席。四川荔枝佳品也多,曾获白居易、陆游等人的赞誉,但更多的是能得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喜欢和认可。“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个送往长安皇宫的荔枝其实就是产自涪陵和泸州一带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认为是从四、五千公里外的岭南送达的。但这有一个时间和保鲜的难题。而苏东坡在《荔枝谈》中却认为是不大可能的,只能是从四川产地快马加鞭送达长安。就这点,东坡的认知是对的)。这条从涪陵往长安传送新鲜荔枝的驿道又被冠以“荔枝道”的美称。此道经陕西镇巴,西乡接子午道后,能保证鲜荔枝尽快送至长安。四天三夜的物流运输效率,这是唐代生鲜快递创造的奇迹。但是这种滥用特权,骄奢淫逸的锅却甩在了一个妃子的身上。其实,杨贵妃只是这条驿道上输送的荔枝的使用者之一。整个长安的王公贵族应该都是四川鲜荔枝的终极客户,这在当时是一种消费时尚。宋人蔡襄曾言:“荔枝之于天下,唯闽粤、南粤、巴蜀有之。”荔枝树因其有喜高热,性畏寒的特性,在四川也仅有部分地区能够栽培。唐宋时期四川气候应该处于气候史上一个小高温期吧,至少比今天的年均气温要高几度。以现存史料记载,荔枝在四川北边分布为益州(成都府,今成都市)、眉(今眉山市)、汉(今德阳市)、嘉(今乐山市)、蜀(今崇州市)等5州;至于更南更东的川南、川东的河谷地带,温度更高,也自是出产荔枝。今天,从眉山南行40公里,在乐山岷江边的“小三峡”,因独特的小气候,还顽强生长着几十亩的荔枝树林。其成熟的时间比广东的荔枝要迟一个半月,果味不及广东福建的甘甜多汁,果酸味稍多些。但可以想见,在唐宋时期,这是大自然给四川一份多么难得的馈赠。

下一篇 放大1 缩小1 默认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