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眉山融媒记者 马诗雨 文/图)日前,彭山区市民文化中心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由该区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主办的“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主题活动在这里开幕。活动以“保护第一、传承优先”为理念,通过丰富多彩的展演、体验活动,让非遗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活动在欢快的锣鼓声中拉开序幕。舞台上,传统非遗项目轮番上演:莲箫表演者手持彩棒,敲击出清脆悦耳的节奏;板凳龙上下翻飞,展现出矫健灵动的身姿;鲤鱼灯随乐起舞,勾勒出鱼跃龙门的吉祥图景;戏曲联唱更是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演员们字正腔圆的唱腔、传神到位的表演,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活动现场还特别设置了“非遗小课堂”和青春非遗市集,让市民深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特别是青春非遗市集,吸引了大量“粉丝”驻足体验:花丝镶嵌展位前,工艺大师演示掐丝点翠的绝活,一根根金丝在他手中化作精美的图案;帅氏正骨疗法传承人现场为观众调理筋骨,展示中医正骨的独特技艺。美食区飘来阵阵香气,糖画艺人以勺为笔、以糖为墨,转眼间就“画”出栩栩如生的生肖图案;甜皮鸭、冰粉等特色小吃让游客大饱口福。 最受欢迎的当数互动体验区。彭祖养生功教学吸引了大批中老年市民,大家在专业指导下练习吐纳养生;文物拓印体验台前排起长队,孩子们在工作人员指导下,亲手制作出一幅幅精美的拓片。“原来非遗离我们这么近!”带着孩子前来参加活动的李女士感慨道。 据了解,本次活动持续三天,除主会场活动外,还举办了非遗研学、文物公益讲座等系列活动。近年来,彭山区高度重视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先后建立了非遗项目数据库,开展了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此次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正是该区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未来,彭山将继续深挖文化资源,创新传播方式,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 记者手记 让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 非遗保护不仅是对古老技艺的挽留,更是对文明基因的延续。在现代化浪潮中,许多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而真正的保护不应仅停留在博物馆式的封存,而要让非遗“活”在当下,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 彭山区的“非遗正青春”活动提供了一个生动的范例——当板凳龙在孩子们的惊叹中翻飞,当花丝镶嵌在匠人的指尖焕发新生,非遗便不再是遥远的记忆,而是可触可感的现实体验。这种“活态传承”的意义,远胜于单纯的记录与保存。它让传统技艺找到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使文化血脉得以延续。 非遗保护的核心,在于“人”。无论是传承人的坚守,还是年轻一代的参与,都是文化延续的关键。政府、社会与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让非遗真正“见人见物见生活”。唯有如此,千年文明的火种才能跨越时光,照亮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