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
        
联系方式

 

办公室 :38166899

总编室 :38166811

采访中心:38166844

编缉中心:38166822

广告部 :38169928

网 站 :38166855

眉山“钢铁侠” 以“智”锻造桥梁“强筋韧骨”
交建钢构生产车间。
交建钢构智能料库调度室,工作人员调度钢材出入。
激光切割机正在切割钢板。

钢板材料自动入库、大型激光切割机精准切割、焊接机器人机械臂灵活摆动……位于甘眉工业园区南区的四川省钢构智造有限公司眉山基地(简称交建钢构),一条条智能化生产线正在高效运转。车间外,各类钢管拱、钢桁梁、H型钢等桥梁钢结构产品等待发车,它们是天眉乐高速虎渡溪岷江特大桥钢壳塔、川藏铁路雅砻江特大桥、成乐扩容密梁式型钢组合梁桥等重要交通项目节点工程的重要组成,助力着眉山及四川交通发展。

当下,智能化、数字化发展融入千行百业,坚持向“新”而行,加速“智改数转网联”的步伐已成为企业“向未来”的必修课。交建钢构以“智”发力,通过创新工艺流程和引进顶尖智能化设备,助力企业拥抱智能化大潮,让产品始终保持行业领先水准。不久前,企业入选了全省“2025年度先进级智能工厂”。

6月24日,记者走进交建钢构,看眉山“钢铁侠”如何以“智”锻造桥梁“强筋韧骨”。

□眉山融媒首席记者 李幸 文/图

智能制造

超七成工序由机器完成

18.5万平方米的车间内,7条智能生产线以列排开,行车和半门式起重机衔接起预处理、下料、装焊、拼接、涂装等生产工序……走进交建钢构智能化生产车间,机器轰鸣,焊花四溅,但人员配置十分精简,仅一些操作台或焊接点可以看到工作人员。“走完700米长的生产线,你便了解了一块钢板转化为桥梁钢结构产品的‘前世今生’。”交建钢构装焊车间主任余光明说。

“自动化”与“智能化”是贯穿“钢板的一生”的关键词。

板材智能下料切割生产线上,2万瓦激光切割机的切割头在板材上行走,不同厚度的钢板不断被它切割成型,切割精度可达到±0.5mm级别。不远处的板单元智能组焊生产线上,焊接机器人正高效进行组拼焊接。“我们正在为天眉乐高速虎渡溪岷江特大桥主跨侧梁安装加劲板,6个焊接头同时运作,大大提升了焊接效率,也保证了焊接精准度。”余光明说。

传统的钢桥制造模式,属于传统劳动密集型,以人工为主,将智能化、自动化设备嵌入生产线,是国内桥梁行业迈向智能制造的重要一步。自2023年试投产以来,交建钢构不断以机器换人、生产换线,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数据显示,公司整体智能化程度已超74%,作业人员减少50%;开年以来,已累计生产钢结构产品4万余吨,完成产值约3.75亿元,基本完成上半年目标任务。

科学管理

打造行业首个“黑灯料库”

一辆卡车满载不同规格的钢板,驶入交建钢构智能料库,卡车司机只需要把车停在相应的装卸车位,入库、堆垛、出库等工作都由智慧化系统自动完成。

今年4月,交建钢构智能料库正式投用,这是国内钢桥梁行业首个“无人化”智能料库,总建筑面积达3.2万平方米,由3跨库区和234个钢板垛位组成,配设6台电磁桥吊、4条电动轨道车出料线以及6个卡车进料口。其钢板存储能力高达20万吨,日吞吐量可达1000吨,能同时满足10余个万吨级钢结构桥梁项目的生产需求。

在传统桥梁钢结构行业中,钢板存储管理是典型的“体力活+脑力活”。“桥梁钢板型号规格多样,一座大桥可能用到上千个不同规格的钢板,依靠人工入库、堆垛、翻垛、出库,面临效率低、成本高、易出错等难题。”交建钢构生产调度员刘光磊说。

聚焦行业痛点,交建钢构联合西南交通大学、武汉港迪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共同研发,围绕“智能系统+智能设备+智能技术”这一核心理念,以“智”破局。

记者在现场看到,中控平台一下指令,天车便“飞”向等待入库的钢板,用“爪子”将钢板稳稳吸住,再送到指定垛位;出料指令发出,天车再次“飞”来,把钢板运到无人小车上,由无人小车送到生产车间,整个运行过程可实现“黑灯”操作,识别率已达到100%。

刘光磊介绍,智能料库之所以能够做到精准无误,是因为在入库环节,每块钢板会被赋予唯一数字编码,如同“身份证”般精准记录规格和型号等信息;进入存储环节后,智能算法实时优化垛位分配和运输最佳路径,确保钢板存储井然有序;出库环节,系统会根据用料单位提交的“出库单”,自动完成找料、翻垛、出库等步骤,实现全流程的智能化管控。“智能料库能动态调整资源分配,提升空间利用率,钢板从入库、存储到出库的整个流程均无需人工干预,工作效率较传统料库提升了3倍以上。”刘光磊说。

创新研发

拓展行业新未来

据《钢结构行业“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分析预测,到2035年,我国钢结构用量将达到每年2亿吨以上,占粗钢产量25%以上。

在交建钢构副总经理、安全总监李正看来,钢桥梁行业是“常青树行业”,但其建设精度要求会越来越高,制造难度也会逐渐增大,这对钢结构制造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谁能在智能制造、智能建造方面占得先机,谁就掌握了市场和发展的‘秘钥’。”李正说。他表示,目前,企业正在持续探索智能化制造技术应用,不断提升改造钢桥梁制造的自动化设备,尤其在钢箱梁、钢壳塔、钢桁梁、组合梁等钢结构产品的组装、焊接、除锈、涂装环节,将进一步提升自动化程度。

“我们正在进一步改善生产工艺,比如在生产下料阶段,逐步推广并应用先孔法,提升生产效率。而运用先孔法的前提,便是生产流程要足够智能,产品精度要足够高,这一点我们在很多生产环节已经实现。”李正说。

李正表示,接下来,企业还将加强“智改数转网联”,通过引入海量大数据,实现数字化预拼装,进一步提升企业智能化水平。“未来,交建钢构将在各类型钢结构项目中铸造更多精品,进一步打响企业品牌,立足眉山,助力四川通江达海。”

下一篇 放大1 缩小1 默认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