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
        
联系方式

 

办公室 :38166899

总编室 :38166811

采访中心:38166844

编缉中心:38166822

广告部 :38169928

网 站 :38166855

雨中谒苏祠(上)

□江如喜

眉山。东坡路。纱縠行。

一路迤逦而来,迎接我的是初秋的一场细雨。

霏霏烟雨里,三苏祠如一幅刚刚绘就的丹青画卷,水墨淋漓,静立无声。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熟谙唐宋文学的人,恐怕没有人不知道这副对联的,现在它就挂在三苏祠前厅大门两侧。在“唐宋八大家”中,苏氏父子同登三席,这份辉煌和荣耀,在中外文学史上不说绝无仅有,怕也是极为鲜见的。“凝练老泉,豪放东坡,冲雅颍滨”,同出一源又自成特色。尤其东坡,更是光彩耀眼,熠熠生辉,不仅文章名列登峰造极的四大家(韩柳欧苏),而且诗词书画戛戛独造,蔚然成各领域领军人物和大家,又兼擅佛法美食园艺,多有独创。

雨中走向三苏祠,恍如进入苏轼散文中的空灵境界。在三苏中,我钟情东坡的作品。在他摇曳多姿的笔下,我爱他的诗,爱他的词,爱他的书与画,尤爱他的散文。我读《赤壁赋》,读得心旌摇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而公元1082年,那个壬戌年的秋天,那个清风明月的夜晚,更让我心驰神往。“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如水的月光生出水一般的柔情,我记住了元丰六年的秋天,这个有月亮的晚上,我记住了承天寺,也记住了一个叫张怀民的人。很多时候,我的世界都是被他文字里的月光照亮的。现在,那些月光又化作无边的雨丝,飘飞在我的身前身后,心里心外。

这里也是三苏故居。

一千多年前,苏洵就出生在这里,之后苏轼苏辙相继诞生于此。就像播撒到地里的一粒种子,遇到了合适的土壤、水分和温度,于是开始发芽,一路经过春夏秋冬,终于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光阴流转,岁月变迁,几经兴废,最早的三苏故居已消逝在历史的烟雨深处,存留于三苏的文字里。然而,古木犹在,老井犹在,文字犹在,对三苏的敬仰犹在。元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三苏故居被改建为祠堂;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又重建了三苏祠。自此,后世不断复建扩建,三苏故居和祠堂已由当初的五亩老宅发展为今天占地106亩的典型四川清代古建筑群园林。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藤木花草掩映参差,小桥流水,假山叠石,翠竹潇潇,野鸟嘤嘤,好一个清雅幽美、思慕前贤的所在。

走进三苏祠大门,赫然映入眼帘的是两棵苍然大树,分立两侧,枝干遒劲,密集油亮的叶片丛丛簇簇,在绵绵烟雨中化作漫天绿雾,营造出一种如梦如幻的意境。现在,这绿雾又悄然流动,流向天空大地、上下四方,流向无涯无际的空间,流向无始无终的时间。这是两棵古银杏,为明代重建时所植,至今已600年。收拢视线,见右侧还有一株古树,龙蟠虬结,巨冠如盖,历尽沧桑,仍蓊郁葱茏,生机盎然,下有一石,上书“眉州第一树”,传为苏洵手植,这是一棵千年黄葛树。当地人将三棵树视为三苏父子的象征,共同荫庇着三苏祠。

肃立树下,举头仰望,几步之外斜风细雨,织成网连成片,终成一个浑然的世界。恍惚间,有对答声传来,如雏凤之于老凤。那一片片深绿浅碧的叶子,该是他们写于天地之间的珠玑文字锦绣文章吧!树的生命比人久长,而文字又活过树木,从这个意义上,三苏是不朽的。而我们又是幸运的,千载之下仍能从他们的思想里绵绵不绝地汲取着营养。

一处一处观看,一处一处静思默想,我不想错过任何一个细节,更不希望浪费这眉山烟雨创造的诗情画意。飨殿里供奉着三苏父子的塑像,我默默地朝他们拜了三拜。“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在《三字经》里,被塑造成大器晚成,或者说幡然悔悟迷途知返的苏老泉,一番苦读,不仅为自己的人生开辟出了新天地,而且成了后世学子效仿上进的楷模。历史就是这样奇妙,因一个人的出现,瞬间变得灿烂无比。我以为,苏洵的意义,在于他的道德文章,还在于他诞育了超凡出众的苏轼兄弟,进而濡染了整个眉山。两宋期间,从眉山先后走出了886个进士,以至宋仁宗都发出“天下好学之士皆出眉山”的感叹。

到启贤堂,里面也供有一个画像,看介绍,知道是唐代诗人苏味道。这里是苏家家庙。如果说眉山苏氏是一棵大树,那这棵树的发端至少可以往前追溯三百年。当年,苏味道到这里做刺史,虽然时间不长,但遗下的子孙传至北宋,到三苏时已根深本固,是眉州城的世家了。“启贤”二字,就昭示着优良的家风要代代传承。

于苏氏而言,原本是众多河流中的一条,说不上先声夺人,顶多深广一些,但在细流不断汇聚之后,终变得博大渊深,一下子就浩浩汤汤起来,它奔涌着、推搡着、激荡着,水花飞溅,浩瀚千里。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能听到它澎湃的涛声,看到它壮阔的波澜,并欣喜地接受它的浇灌和滋润。

在三苏祠,木假山堂是一个特别的所在,其得名缘于苏洵名文《木假山记》。他在文章里借树木抒写人生遭遇和感慨,可谓“寄慨遥深”。

下一篇 放大1 缩小1 默认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