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
        
联系方式

 

办公室 :38166899

总编室 :38166811

采访中心:38166844

编缉中心:38166822

广告部 :38169928

网 站 :38166855

苏轼与道教(上)

□四川眉山 王晋川

三苏父子与道教关系密切,深受道家文化浸润。

苏洵年轻时曾壮游名山大川,他在《忆山送人》中写道:“山川看不厌,浩然遂忘还。”“临风弄襟袖,飘若风中仙。”苏洵与青城山隐士张俞过从甚密,常讲经论道,诗酒唱和。苏洵与程夫人育有二女一男,不幸早夭。天圣庚午(1030),苏洵游成都玉局观,在道士无碍子占卜算卦的摊位上,看见一幅精美的人物画像。无碍子告诉他,画中人物叫“神弹子张仙”,也叫“送子男神”。每日焚香祈祷,有求必应,必生贵子。于是苏洵用随身佩戴的玉环换来张仙画像,置于厅堂,每日祈拜,后来竟得轼、辙。此事《眉山县志》有注:“张仙,唐眉山人张远霄,曾师事陆修静,后居邛崃崇真观,观中有石刻像。相传有求嗣者,祷之则应。”庆历八年(1048),苏洵在《题张仙画像碑》记下此事:

洵尝于天圣庚午重九日至玉局观无碍子卦肆中见一画像,笔法清奇,乃云:“张仙也,有感必应。”因解玉环易之。洵尚无子嗣。每旦必露香以告。逮数年既得轼,又得辙,性皆嗜书。乃知真人急于接物,而无碍子之言不妄矣。故识其本末,使异时祈嗣者,予此加敬云。

庆历四年(1044),苏洵送苏轼苏辙入天庆观北极院读书。苏辙《龙川略志》有记载:“予幼居乡间,从子瞻读书天庆观。”他们的第一位启蒙老师,是道士张易简。《东坡志林·道士张易简》载:“吾八岁入小学,以道士张易简为师,童子几百人,师独称吾与陈太师者。太初,眉山市井人子也。”陈太初拋弃功名,一心学道,后来坐化尸解,被载入道教经典《仙鉴》。

苏轼在《题李伯祥诗》中记下当年的求学生活:“眉山矮道士李伯祥好为诗,诗格亦不甚高,往往有奇语。如‘夜过修竹寺,醉打老僧门’之句,皆可爱也。余幼时学于道士张易简观中,伯祥与易简往来,尝叹曰:‘此郎君贵人也。’不知其何以知之?”

在范仲淹等人的主导下,朝廷推行“庆历新政”。有一天,有人从京城带回诗人石介所写的《庆历盛德诗》。张易简等老师一边诵读一边议论,苏轼在一旁倾听,不觉脱口问道:“诗中所写何人?”张易简正在兴头上,不免斥道:“小孩子何必多问?”苏轼争辩道:“这些人如果是天上的神仙,我就不问了。如果他们是人,我问一下有何不可呢?”苏轼这一问,问得有理。张易简耐住性子,向苏轼详细解读,称赞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朝中人杰,鼓励苏轼向他们学习,将来报效国家。

苏轼晚年谪贬海南,深情回忆张易简讲老子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在张易简的悉心教导下,苏轼十一岁便写出了《黠鼠赋》:“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失声于破釜;能博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此不一之患也。”爷爷苏序大为称赞,命另纸抄写钉于壁上,每日诵读。

结束了天庆观的学习,苏洵把苏轼苏辙送到眉山城西寿昌书院,交给州学教授刘巨(刘微之),接受系统的儒学教育。刘巨学养深厚,好作诗。有一天,刘巨将新作《鹭鸶》读给孩子们听:“鹭鸟窥遥浪,寒风掠岸沙。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孩子们一片叫好,苏轼却站起来问刘老师:“老师的诗固然好,只是不知这些鹭鸟飞到哪儿去了?”刘巨一怔,知道苏轼的问话点到了这首诗的关键,便问道:“依你看该怎么改?”苏轼答道:“最后一句不如改为‘雪片落蒹葭’,渔船走远了,空中的鸟儿像雪片一样又飞回了芦苇丛中,岂不更完美。”刘巨点点头,夸奖说:“改得好,改得好!”

后来,倦游归乡的苏洵对苏轼苏辙亲授以书,以自己科考失败的经历,严格教导孩子们读书。苏轼后来写诗说:“我昔家居断还往,著书不复窥园葵。”以至于谪贬海南,一日梦老父亲抽背书,从梦中惊醒:“怛然悸寤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苏辙也有诗记录:“我家亦多书,早岁尝窃叩。晨耕挂牛角,夜烛借邻牖。经年谢宾客,饥坐失昏昼。”(《张恕寺丞益斋》)

课业虽然繁重,孩子的天性却爱玩。东门外岷江边,白帆点点,鸥鸟飞翔,踏浮桥涉水过玻璃江,便去得“锦江南来第一观”蟆颐观。苏辙有诗描写新春人日眉山人踏春盛况:“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踏青行。浮桥没水不胜重,野店压糟无复清。”苏轼的和诗却另辟蹊径,描写了一位可爱可笑的“道士”:

春风陌上惊微尘,游人初乐岁华新。

人闲正好路旁饮,麦短未怕游车轮。

城中居人厌城郭,喧阗晓出空四邻。

歌鼓惊山草木动,箪瓢散野鸟鸢驯。

何人聚众称道人?遮道卖符色怒嗔。

宜蚕使汝茧如瓮,宜畜使汝羊如麇。

路人未必信此语,强为买服禳新春。

道人得钱径沽酒,醉倒自谓吾符神。

(王晋川:中国苏轼研究学会理事、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已出版《苏轼全传之东坡东坡》《苏东坡故事精选》《遇见三苏祠》《苏东坡传说》等专著。)

下一篇 放大1 缩小1 默认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