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彬 苏东坡一生到过很多地方,从眉州到黄州,再到惠州,再到儋州,最后病逝于常州,仅以州、府为单位即达到15个之多,算上做官和贬谪路上的直线距离,加起来两万多公里,考虑到当时多是蜿蜒的水路和曲折的山路,实际走过的路程更多。现今眉山市的六个区县,除了东坡区,他还到过青神、丹棱两县,这都有史料佐证,但没有明确史料记载苏东坡曾到过仁寿县。作为历史悠久的陵州治地,这不能不是仁寿乃至眉山地域历史文化的千年憾事。 眉山古称眉州,仁寿古称陵州,双方平级,互不隶属。按现在的交通条件,从眉山到仁寿只有40余公里,只要几十分钟。但在两宋时期,从眉州到陵州不通水路,官道也大概率不是现今的路线,而要到彭山中转,经过视高再到仁寿,距离增长数倍,远没有到彭山、丹棱、青神等县便捷。不过一些研究者认为,考虑到苏东坡对故乡的深厚情感,以及到周边游历的可能性,也不排除他曾去过彭山、仁寿、洪雅等区县,可惜既无史料明确记载,也没有相关诗文流传。但从有关史料分析,苏东坡极有可能在少年时期或在两次回乡丁忧期间到过仁寿,并与仁寿有着多达五个方面的情感联结,这既是苏东坡与仁寿的情缘,也是三苏文化与仁寿地域历史文化的情缘。从历史文化的层面讲,哪怕苏东坡确实没到过仁寿,这种剪割不断的交集与联结,也印证着三苏文化对仁寿地域历史文化的影响。 乡党情。眉山有苏东坡,仁寿有何栗,都是千年难得的青年才俊。苏东坡出生于1037年,是1057年进士及第、殿试第二名。何栗出生于1089年,是1115年进士及第、殿试状元。二人相差52岁,却是名副其实的乡党。何栗曾在朝堂上被蔡京集团、王黼集团指控为苏东坡的“乡党”,指控他认同、继承、秉持苏东坡的思想、学说,因此被皇帝贬放遂宁府作知府。可见在当时朝廷上诸多大人物看来,眉山和仁寿是不分家的,眉山人和仁寿人就是一家人。估计何栗对这样的指控也是没有办法自辩的,哪怕当时苏东坡已去世至少将近20年。作为苏东坡的乡党,何栗在遂宁知府任上短短两年,用心致力于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在税赋、水利、修路、办学、制糖、盐业等方面政绩突出,也许是受到了苏东坡爱民、惠民、敬民思想的影响。 诗友情。苏东坡是伟大的文学家、诗词大家。仁寿的孙光宪比苏东坡早生136年,也是顶级的文学家、杰出词人。孙光宪所著《北梦琐言》对北宋史学界、文学界都有明显影响。司马光编《资治通鉴》多次引用该书,同时在《通鉴考异》中亦采信其记载。苏东坡的诗词里,也有着孙光宪的影子。苏东坡《赠钱道人》诗“不知几州铁,铸此一大错”,其“铸错”典故就出自孙光宪著《北梦琐言》卷十四。苏东坡《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诗中“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中的“射潮”典故,也出自《北梦琐言》的记载。由此可见苏东坡对《北梦琐言》的熟悉程度。同时有理由相信,爱好读书、爱好诗词的苏东坡还学习揣摩过《花间集》,这其中收录孙光宪词61首,在全部18名作者中位列第二。作为中国文学史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于北宋中后期在士大夫阶层广为传播,其创作风格、词学观念、审美情趣影响广泛。有人指出,孙光宪《渔歌子》词可谓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先声,二者在词风上一脉相承,前者为后者在意境营造、表现手法上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兄弟情。苏东坡与文同(字与可)是亦师亦友的表兄弟,文同曾任陵州知州将近两年。他们一生只见过两次,接触的时间也非常短,却有着远胜于常人的友谊。文同出任陵州前,苏东坡曾陪同他前往东京金梁桥附近的净因院,与寺庙方丈告别,并写《送文与可出守陵州》诗相赠。他在诗里不仅赞颂文同的特点和人品,也用一句“陵阳正在千山头”写出了陵州的地形特征,可见苏东坡对仁寿地理环境的熟悉程度。苏东坡还为文同的一块有四个砖头大的玉砚写铭文并作序,叫《玉堂砚铭(并叙)》,其中说“涸陵阳之水,维以濡之”,又说“陵州在高山上,至难得水”,意思是仁寿是个缺水之地,要把这个砚盛满水,实在不易,可见苏东坡对仁寿县情的了解与关注。 同乡情。王安石与苏东坡虽然在改革上政见不同,但在文学上却相互欣赏、私交甚好。王安石的母亲是江西抚州人,于1064年被封为仁寿县太君。据有关考证,王安石的夫人说,子瞻也算家乡人,每次苏东坡造访,她会亲自出迎、上茶。为此王安石还特意告诉苏东坡:我夫人除了你子瞻之外,概不出迎任何官员,你苏轼的面子大得很哟!也许因王安石的母亲被封仁寿县太君的缘故,夫妇二人都把来自眉州的苏东坡视为家乡人,在他们眼里眉山、仁寿如此毗邻,理应都是蜀中家乡人。对此苏东坡当然不会反驳,只会乐于接受。 陵井情。仁寿具有悠久的盐业历史和丰富的盐文化,是蜀中井盐代表产地,尤其在两宋时期盐业生产最为鼎盛,经济文化最为繁荣。苏东坡在《东坡志林》中有一篇文章叫《蜀盐说》,其中说“蜀去海远,取盐于井。陵州井最古,淯井、富顺亦久矣”。他将陵州的盐井与长宁县(淯井)、富顺县的盐井相比较,认为陵州的盐井最古老,并详细介绍了井盐的生产工艺,字里行间极具现场感。有记载表明,苏东坡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曾于1059年到过长宁县双河镇的淯井,并写下了《诸葛盐井》诗。人们也推测,苏东坡或许在更早之前就到过相对近便的仁寿陵井的生产现场,对仁寿盐业和盐文化相当了解。 苏东坡与仁寿的这些情感联结,是眉山市及仁寿县传承弘扬三苏文化宝贵的资源,可以进一步深入挖掘梳理,加强宣传推介,从而进一步促进三苏文化更好地融入眉山各区县地域历史文化之中,形成一枝独秀、众星捧月、相互融合、共同繁荣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