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协同发力 十九条举措共建川渝大市场
记者4月22日获悉,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近日联合印发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2025年工作要点》,提出4方面共19条举措,共同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加快共建川渝大市场。
在深化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方面,川渝将进一步统一企业注册规则,统一川渝两地企业名称争议裁决流程规则,开展外国投资者主体资格证明文件互认试点,推进川渝企业跨省迁移登记“一件事”改革;拓展两地税务部门与地方政府部门涉税涉费数据共享通道建设,推动川渝间涉税涉费数据直达快享;在重庆成都两地开展公共服务一体化提质扩面行动,加快公共服务政策标准衔接统一。
在推动要素资源跨区域优化配置方面,川渝将持续开展农村产权交易优质项目互推互挂,共同发布农村资源要素推介;推进川渝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许可备案信息互通,进一步开展人力资源产业园、人才市场、零工市场合作共建;推动重庆股份转让中心与天府(四川)联合股权交易中心持续开展“创投成渝 发现金种子”活动。
在构建快捷高效现代流通体系方面,川渝将加快建设成渝中线、成都至达州至万州等高铁,持续推进资中至铜梁至安岳(四川段)、大竹至垫江至丰都至武隆等省际高速公路建设;共同争取开放国家赋权改革,持续开展“渝贸全球”“川行天下”等市场拓展活动,推动川渝品牌出境出海。
在提升市场制度规则一致性方面,川渝将研究制定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协同指引,常态化开展公平竞争审查第三方交叉互评、结果互认,开展川渝公平竞争审查案例协作经验交流,深化缺陷消费品召回区域协作,持续推进线下实体店跨区域无理由退货。
全国首个跨省域双碳服务平台 川渝碳中和联合服务平台上线
记者4月23日从成都市生态环境局获悉,由四川省生态环境厅、重庆市生态环境局、成都市生态环境局联合指导,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与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共同建设的“川渝碳中和联合服务平台”已于近日上线运行。
据了解,“川渝碳中和联合服务平台”系全国首个跨省域双碳综合服务平台,标志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推动区域环境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聚焦服务国家“双碳”战略,该平台通过完善平台机制与创新模式,聚合了碳普惠、碳中和、碳交易、绿色金融、能力建设等多个官方功能性平台。同时,该平台集成碳中和见证服务、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双碳咨询服务、碳普惠信息服务等多个功能板块,将为成渝地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等提供“一站式”“全链条”服务。
近年来,通过各级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及市场主体创新,成渝两地在区域碳交易市场协同、绿色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合作、碳普惠应用推广、碳中和场景探索、“无废城市”共建等方面形成良好互动,川渝碳市场累计成交超9000万吨,低碳发展硕果累累。此次上线的“川渝碳中和联合服务平台”将在此基础上实现业务整合、功能叠加,推动两地环境资源要素高效流动,助力打造环境资源市场西部增长极。
四川首个中医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预计12月投用
记者近日获悉,作为四川省首个中医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德阳医院目前正争分夺秒赶工期、抢进度,预计今年12月正式投入运营。
该项目位于德阳市九龙江路与玉山街交叉口南侧,总投资18.54亿元,总建筑面积19.5万平方米,由医疗综合楼、住院楼、门诊楼、科教楼、感染楼等组成,设置住院床位1000张,设计日门急诊量2000人次。
据了解,2022年2月,该项目开工建设;2023年7月,获批国家第五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正式投入运营后,将填补区域优质中医医疗资源空白。”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德阳医院院长陈万军表示,项目严格对标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标准,深度融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优质资源,将建成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科研、教学于一体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濛溪河遗址入选 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4月24日,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资阳濛溪河遗址群入选。
该遗址群距今10万年至5万年,遗址群第一地点(濛溪河遗址)距今8万年至6万年,处在现代人演化扩散的关键时期,填补了东亚现代人演化瓶颈期空白。发现大量动植物信息以及比较复杂的人类早期象征性行为的痕迹,也为今天了解人类起源演化中如何利用自然、征服自然以及对精神世界的探索等提供了丰富材料。
2021年9月,因洪水冲垮资阳市雁江区和乐至县交界的五一水坝及附近河岸,冲刷出部分乌木、动物化石等遗物,资阳濛溪河遗址因此被发现。此后考古人员展开发掘和调查,确认了包含86个遗址点的濛溪河文化类型的遗址群,广泛分布在沱江和涪江流域的浅丘。
濛溪河遗址保存的动植物信息十分丰富。遗址饱水的埋藏环境极为罕见地保存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远古社会,是国际罕见的同时包含丰富石器、动物与植物遗存的“全科型”遗址,是现代人起源扩散阶段唯一发现有丰富植物的遗址。发现了全世界考古遗址中最早的核桃,证明了核桃早在数万年前就已在本土生长;发现了全世界最早的接骨草,将人类对药用植物的可能利用时间提前到旧石器时代中期;发现了全世界最早的花椒,也让人得以合理想象远古人类处理食物时会不会放“调料”。
遗址发现的丰富动植物遗存,将远古人类的食物“广谱革命”从距今2万年至1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末期提前到了距今8万年至6万年的旧石器时代中期,让我们得以了解远古人类比较完整的“食谱”。
木质工具、骨质工具的发现,也展示了远古人类如何因地制宜、灵活机动适应环境、征服自然。此外,遗址发现的穿孔橡果、在石头及动植物上刻划的一系列罕见复杂行为,是东亚地区首次集中性、系统性的发现,也为理解早期现代人意识和社会行为的复杂性提供了珍贵证据。
眉山融媒首席记者 李幸
综合《重庆日报》《四川日报》《成都日报》整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