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 蒋蓝 作为画家的苏轼,传世珍品现仅存两幅:《潇湘竹石图》与《枯木怪石图》。到民国初年皆为“方雨楼”所藏。《枯木怪石图》从山东藏家处流出,《潇湘竹石图》则一直为京师古玩店“方雨楼”收藏。后来两画皆被白坚夫重金买下,又将之售出。《潇湘竹石图》是邓拓1961年在北京荣宝斋发现的,他倾产以1万元高价购回,将其赠予中国美术馆。《枯木怪石图》卖给了日本收藏家,现藏于日本商业巨擘阿部房次郎的“爽籁馆”。《潇湘竹石图》为国内仅存的东坡画作孤本,而这幅杰作,与蜀地明朝大才子杨升庵,在泸州还发生过一次邂逅。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杨慎(号升庵)寓居泸州,这年秋天南京金陵人士李甲峰途经江阳,在忠山游览了江山平远楼,并与泸州众名士相聚,畅饮泸州大曲酒。宴席上,他偶遇留居江阳的杨升庵。酒中的李甲峰分外感慨,美酒助美意,他慨然拿出随身携带的秘藏——苏轼名作《潇湘竹石图》。 明洪武二年(1369年)金陵梁台的商人李秉中,从本地另一商人杜德甫手里购得《潇湘竹石图》,如获至宝,由李秉中的长子李从善重新装裱后,作为镇宅之宝秘藏于家。那年李从善刚过而立之年,家添一宝,喜气盈门,举家荣光。 《潇湘竹石图》本是苏东坡贬谪黄州期间赠予孙觉所作,时间大约在1080年—1084年之间。屈指算来,此画已经历了300个年头。横跨两宋及元代,流转到明初南京李家,实属难能可贵!从画作上可以得知,故家获得《潇湘竹石图》之前,画面上已留下元代多位收藏家钤印与题款字迹。说明在这之前此画在民间早就开始流转,就像苏轼的多舛命运一样。 从洪武初年李秉中购得此画,传与其子李从善,到嘉靖年间李甲峰时已8代传人。他为什么敢于携带如此无价之宝乘船入蜀?至今不得而知。苏轼之作能够因此而回到蜀地,简直就是对蜀人最大的慰藉。杨升庵一见此画作,惊叹不已,这简直是莫大荣幸!展观良久,遂在画上即席题诗,留下了一篇赏析该画的七言跋文,为《潇湘竹石图》增色不少,成为极其珍贵的墨宝。 实事求是,敢于在苏东坡的杰作上题诗,千年以降的文人里恐怕也只有杨升庵敢这样做了!全文为: 东坡学士湖山暇,南国清游继颜夏。 舟楫行供苕霅吟,云烟坐入潇湘画。 越人翠被雨波寒,官奴锦瑟歌声阑。 挥毫写尽风中态,掀舞犹疑掌上看。 琅玕落纸珠生唾,画绝名缣诗寡和。 未论名价重三都,先遣风流惊四座。 先翁去后几百秋,江光清澈鱼龙收。 三湘夜冷黄州梦,九疑云远苍梧愁。 君从何处得真迹?云是世传珍且惜。 金陵携来到江阳,捧示当风开盈天。 江湖散人天骨奇,抹月披风画里诗。 散花楼上新知乐,且听离筵唱竹枝。 甲峰李子沛自留都来江阳,邂逅江山平远楼,出此卷,席上率而跋此。嘉靖戊午秋八月二十日,升庵杨慎书。 杨慎有诗云:“江阳酒熟花似锦,别后何人共醉狂。”看起来,如果没有泸州酒的加盟与助力,这一次千古难觅的跨时空的相聚,就未必会有如此圆满了。 杨升庵在江山平远楼为苏东坡《潇湘竹石图》题跋时,应该年过七旬了。就在这年冬天,他被人举报遭军吏押解回云南永昌,不久便客死于此。东坡的《潇湘竹石图》被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诗人邓拓称为古画中杰出作品之一。展开全图,隽逸之气扑人,画面上一片土坡,两块石头,几丛疏竹,左右烟水云山,渺无涯际,恰似湘江与潇水相会,遥接洞庭,景色苍茫,令人心旷神怡,大凡目睹者,均不忍离去。杨升庵题写于《潇湘竹石图》画卷上的跋文,字体清隽雅秀、章法得体,散发出升庵的神韵丰采,是历代书法精品中的精品,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著名的巴蜀文化学者王文才就认为:“这是国内现存的升庵真迹墨宝中,首推的珍品”。 东坡的画作,明代大才子的诗句和书法,就这样在泸州忠山江山平远楼不期而遇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文学史、美术史上的奇缘。 对于泸州,苏东坡最深的记忆,还是酒。 在东坡被贬惠州时,挂念他的蜀地亲友,请人给他带去了一筐荔枝和两罐泸酒。东坡动情写下了名篇《浣溪沙·夜饮》:“佳酿飘香自蜀南,且邀明月醉花间。三杯未尽兴尤酣,夜露清凉搀乐去。青山微薄桂枝寒,凝眸迷恋玉壶间。” 香味醇厚的美酒出自蜀地的南边江阳,我在花间,置身明月之夜独自品酒,可惜三杯还未喝完就畅酣淋漓、醉意朦胧了。青山泛起的微薄凉意,我的全部情感,蛰伏酒壶里,那才是我的世界。 (蒋蓝,中国作协散文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作协副主席,四川大学文新学院特聘导师,已出版《苏东坡辞典》《成都传》《苏母传》《苏东坡传》等专著多部,作品入选上百部当代选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