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在眉山市洪雅县瓦屋山镇,蜿蜒的山路上,51岁的乡邮员梁国容像往常一样行走在投递途中。自2006年接过父亲的邮包以来,她用19年青春,丈量着这片近700平方公里的邮政服务版图,将邮政服务的触角延伸至眉山最偏远的角落。 □王钧志/文 古良驹/图 “邮差世家”的传承 梁国容的邮递情缘始于童年。父亲梁永华作为老乡邮员,曾在瓦屋山镇奔波了43个春秋。幼时的梁国容常踮着脚跟在父亲身后递信,父亲背着竹篓穿梭山间的身影,以及时常挂在嘴上那句“邮差就是山里的桥”,如同叮咚山泉流淌在她的成长记忆里。 随着年龄增长,梁永华的身体渐渐无法适应工作强度,不得不脱下制服,和邮差生涯告别。但瓦屋山镇复杂的地理环境和投递路线,让这份工作的继任者难以寻觅。看着父亲忧心的皱纹和乡亲们期盼的眼神,梁国容毅然提交了求职申请,经过严格考核,她正式成为瓦屋山镇邮政所的新任乡邮员。 从父亲手中接过的邮包,见证了两代邮政人的坚守。寒来暑往,梁国容踩着父亲的脚印踏遍山川:冬日顶风冒雪,夏时汗透衣衫。这份执着不仅延续了邮政使命,更深深烙印在梁国容的女儿伍亚琴心中。2024年,受外公和母亲感召的伍亚琴通过选拔,成为邮政金融网点柜员。三代人跨越半世纪的约定——“要为邮政事业共同奋斗百年”,正在瓦屋山间续写传奇。 邮路变迁映照山乡巨变 瓦屋山镇邮政所服务着九个村社,最远的燕远村距县城90余公里。梁国容每周坚持五天投递,风雨无阻。 她走过的邮路是一部山乡发展史。多年前,在山间的泥泞小道上,梁国容骑着自行车、背着竹篓,用麻绳反复固定好邮件前行。遇到陡坡时,她只能卸车步行,以树枝当杖步步为营。“那时送一趟信要走上大半天。”梁国容回忆道。 随着经济逐步改善,山里的道路也修得越来越平整,梁国容的送邮工具也悄然升级,2009年,她驾驶摩托车踏上了邮路。“摩托车能多装些包裹,遇到碎石路也不怕了。”尽管如此,但山区雨季时常导致土石松落,道路变得泥泞不堪,摩托车也难免抛锚。每当这时,梁国容总会将包裹护在雨衣下,徒步蹚过泥水,“信件和包裹耽搁不得,里面装的都是乡亲们的盼头。” 2012年,随着瓦屋山创建国家5A景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硬化公路通到了每个村口,梁国容的邮路再一次大提速,邮车从摩托车升级为了面包车。“现在去燕远村,两小时就能跑个来回。”更令人振奋的是,随着库区旅游航线开通,梁国容可以搭乘往返景区的轮船送邮件,“去湖对岸的村子,坐船比绕山路要快上1小时。”望着湖光山色,她的眼中满是欣慰。 邮包里的民生温度 从徒步到轮船,邮路不断升级,但梁国容服务的“最后两公里”从未改变。 伍万秀是梁国容的老熟人了,多年前跟丈夫到山里采药,不小心摔下悬崖,导致她高位截瘫,出行成了困难。她的家距离邮政营业所有近两公里山路,但只要有快递,梁国容都会步行送货上门。 像伍万秀这样的特殊客户,梁国容脑子里还记了很多,身居深山的空巢老人、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士、父母长年在外的留守儿童……“梁国容是个好心人、好大姐,知道我的情况后,一直坚持上门送快递。”在伍万秀心里,梁国容不仅是邮递员,更是大家的亲人。 除了操心乡亲们购买的商品能否顺利“送进来”,梁国容还操心着当地农产品能否畅通“寄出去”。旅游旺季,营业所日均揽收包裹超500件,其中大半是游客寄出的山货。腊肉、竹笋、蜂蜜、土鸡蛋……为了让这些山货顺利出山,梁国容将防震气垫、泡沫蛋托、真空封装机等工具一应备全,让山中好物“皆可寄”。 十九年如一日的坚守中,梁国容累计行走约70万公里,相当于地球赤道周长17圈,投递包裹144万件、揽收包裹21万件。此外她还协助网点拓展客户、送农肥,成为邮政综合服务的践行者。 当硬化公路取代泥泞小道,当数据洪流涌向林间人家,梁国容依然选择守望这片土地。“只要我能干,就会一直干下去。”质朴的承诺,既是三代邮政人的精神传承,更是对“百年之约”最深情的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