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融媒见习记者 耿楠 文/图 “轰隆隆——”伴随着一车混凝土浇筑到位,彭山区谢家街道邓庙村产业大道施工现场的施工机械发出了有力的轰鸣声。近日,记者在邓庙村断头路施工现场看到,连接邓庙村1组和5组之间的产业大道正处于最后的施工阶段。 据了解,这条承载着邓庙村发展希望的产业大道及农业配套设施,总投资145万元,全长1.2公里,不仅打通了困扰村民长达十余年的运输梗阻,还通过“以工代赈+技能提升”模式,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能。 站在新铺设的路基上,邓庙村党委书记罗成国手指着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峦,向记者介绍:“我们村柑橘种植规模相当可观,面积达5100亩,其中70%的柑橘树都分布在山腰地带。”然而,长期以来,邓庙村1组至5组间的原有道路是断头路,这段路距离果园和水库始终存在800米的空缺未能连通。这就导致运输车辆要抵达装货点,需在狭窄且蜿蜒的村道上辗转绕行三次。 罗成国为此详细算过一笔账:“每吨柑橘都要使用三轮车人工转运,这样一来,我们村的运输成本比邻村高出接近一半。高昂的运输成本严重制约了柑橘产业的经济效益,也极大地打击了村民们的种植积极性。” 了解到村上道路不畅通这一关键问题后,邓庙村驻村干部们迅速行动起来,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优势。2024年,他们积极与彭山区发改局、彭山区交通运输局等多个部门进行沟通协调。成功为邓庙村争取到145万元的以工代赈项目资金,这笔资金将专项用于修建产业大道和相关农业基础设施。 项目资金争取到后,邓庙村通过在村里张贴公告、召开村民大会等多种方式,广泛组织动员更多农村低收入人口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来。为了充分调动务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实行了按人定岗、按岗定酬的工作模式。 据了解,参与此次产业大道建设的工人全部为邓庙村村民。其中,不少工人是村里的“土专家”,他们凭借长期在村里参与各类小型工程建设的经验,掌握了一定的道路施工技能,能够迅速上手工作。对于一些更为复杂的施工任务,如钢筋的精确绑扎、复杂模板的搭建等,则需要经过系统培训后才能上岗。 罗成国介绍,以工代赈项目在前期报名阶段,共招募到包括混凝土工、钢筋工、模板工、泥水工等技工,以及普工、杂工等在内的47名工人。村委会则根据务工群众的技能特长,结合工程建设任务的实际需求,精心建立起“班、排、连”的基础性务工组织。 “大家给自己的家乡做建设,工作起来充满了热情。”产业大道的修建让罗成国看到了“以工代赈”模式的成功。目前,工人的平均单日工资为180-260元,这不仅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还提升了村民的专业技能,为村民就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