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 鱼化龙
小时,我在课本上读着他的诗认识春天:“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课堂上,俊秀的女老师银铃般的声音给我们讲解:诗的作者是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苏轼,他的这首诗字里行间带给人的是那种安宁祥和与淡淡的美好。后来,又学到他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中深刻的哲思,引发人无尽的想象,意境悠远,回味无穷。也就是在学这首诗时,另一位戴着眼镜的夫子慷慨激昂地告诉我们更多有关苏轼的故事: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尽管一生跌宕起伏,但爱吃吃、爱喝喝、爱哭哭、爱笑笑,绝对真性情,拒绝假伪虚——从显达时担任大宋翰林学士、知制诰和帝王师,运气不好时被外放担任地方长官,到更倒霉时在长江边耕田、谪居蛮荒岭南、放逐天涯海角,却从不气馁、乐观面对。夫子说:“苏仙的世界、东坡的胸怀,绝对精彩。你们长大后,如有机会,一定要去他的家乡四川眉山看看。”
长大后我有幸参军入川,特寻了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前往他的家乡——眉山三苏祠寻访这一代文豪苏东坡的非凡足迹,叩拜他不朽的精神。
来到眉山市东坡区,沿古风古貌的纱縠行向西走几百米,在一片苍翠的古树林中,一座红色院墙的庭院出现在右前方,这里就是三苏祠,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原为五亩庭院,元代改宅为祠,明末毁于兵燹,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在原址重建。三苏祠南大门建于1928年,大门横匾上书“三苏祠”三个大字,黑底金字,为清大书法家何绍基手书。檐柱上对联是:“克绍箕裘一代文章三父子,堪称楷模千秋万代永馨香”,为辽东人姜书阁撰书。门柱支联为“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为已故川大国学院院长向楚撰文,四川省文史馆副馆长刘孟伉手书。
走进三苏祠的大门,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前厅、正殿堂、启贤堂、木假山堂、济美堂,荷花池围绕两边,岸有诸亭阁错罗分布,来凤轩、披风榭、云屿楼、百坡亭、碑亭、抱月亭、式苏轩、景苏楼、半潭秋水一房山、疏竹轩等向外展开,显得疏而不散,紧而不促,布局自然流畅。殿堂为三进四合院,与荷塘亭台一起构成庞大的古建筑群,灵活有致,布局合理,展现了典型、完整的四川清代古建筑艺术。
前厅门上巨匾书“文献一家”四字,门上对联是清代进士张鹏翮撰:“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在披风榭对面约二十米处,是1982年由四川省著名雕塑家赵树同塑的苏东坡盘陀雕像。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雕像前——东坡侧身闲坐石上,头戴便帽,首额微抬,美髯飘逸,半思半吟,情似有所寄。我静静地伫立在东坡雕像前,敬佩地追溯这个有“苏仙”之称的他坎坷而又传奇的一生,深深地感受他长存世间的人格精神和令人折服的横溢才华。
苏仙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即: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死里逃生之地黄州、愁苦悲伤之地惠州、九死一生之地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
中国文人的浪漫,到苏东坡时达到高峰。他的散文,在“唐宋八大家”中出类拔萃,如脍炙人口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名篇佳作,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影响深远,体现了中国文人的忧患意识和人文精神。他的诗,如传诵甚广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荔枝叹》等善用夸张比喻,多姿多彩,美轮美奂,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且少数诗篇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完美地继承了晋唐以来传统的浪漫主义诗风,代表了宋诗最高水平。他的词,如《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水调歌头·赤壁怀古》等题材广阔、挥洒自如、清新豪健、气势磅礴,开创了豪放词风。他的书法、绘画也都达到了很高水平:在书法方面,他位居“宋四家”之首,擅长行书、楷书,且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在国画方面,他继承隋唐遗风,开后世文人画先河,能画竹,也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黄庭坚说他的书画:“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他的《黄州寒食诗帖》被后世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在词的创作上,苏东坡突破严守音律的陈规,扩大题材范围,抒发开阔胸怀,将只书写爱情的婉约词,扩展为表现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的豪放词,但也有写得很好的婉约词,如这首《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又如苏东坡为悼念前妻王弗而写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纵观苏东坡传奇的一生,因文字而闻名天下,也因文字而颠沛流离。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他赴京应试,以名列388名进士前茅而进士及第,名震京城,一举成名天下知。不仅如此,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应制举,又以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入三等,而当时整个北宋入第三等的只有四人。那一年他刚刚25岁,可谓春风得意,风光一时。
当苏东坡处于党争倾轧漩涡而进退维谷时,高太后将他从贬谪地召回,对他说,他之所以从贬谪地重新起用,实在是神宗皇帝之意。本来,朝廷如此器重他,他的仕途理应一帆风顺,可是苏东坡却偏偏具有真正文人的耿直豪放和固执。
王安石变法,他和王安石争执于朝;王安石《上仁宗皇帝万言书》主张变法,他就写《上神宗皇帝书》,同样洋洋万言,反对变法;被贬黄州务农之时还上书太守去除杀婴恶俗,成立救儿会;在山东芝罘他虽然只做了三天地方官,然而就这三天,他严惩了贪官污吏,并为民请命,上奏取消官盐。
他的耿直豪放和固执,不仅仅表现在政治上,而且表现在生活中、交往中。如他讽刺别人写的诗“就像吃了苍蝇然后呕吐出来的东西一样”;他为王安石所写的《制词》,早就有人看出了“此虽褒词,然其言皆有微意,览者当自得之。”以苏东坡的智慧,他当然知道这样的“褒扬”会让人看出破绽让人不满,可他还是执笔要写。他总是喜欢在别人面前口无遮拦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而且常常无所顾忌地在诗词中畅论政见,抒发不满。
苏东坡和王安石、司马光政见不同,但是并不影响他们之间的私谊。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发生“乌台诗案”。苏东坡反对王安石变法,神宗授意御史台弹劾苏东坡的诗歌讥讽朝廷,想要给他治罪。苏东坡被关到御史台监狱,受到御史的日夜拷问,前后130天。幸亏有神宗的祖母曹太后(仁宗的皇后)求情,亲朋好友(苏辙、章惇等)、旧党同僚(司马光等)群起营救,苏东坡才被释放,保住了性命,不久被贬到黄州。司马光受到牵连,被罚铜二十斤。王安石曾在苏东坡遭“乌台诗案”之祸时,上书神宗为苏东坡求情。后来,苏东坡没有被杀而是被贬官,其中就有王安石的营救起了作用。
(鱼化龙:国防时报社媒体运营副总监兼主任,系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四川省作协、成都市作协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创研部副部长、四川省文促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