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洪雅县30万亩茶园又迎来了春茶飘香的季节。为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瓦屋春雪”知名度和美誉度,洪雅县成功举办第二届“瓦屋春雪”斗茶比赛,来自成都、乐山、雅安、广元、宜宾、眉山的24名省内选手,以及重庆市、陕西省、贵州省的7名省外选手齐聚洪雅,以茶会友,通过比赛交流手工制茶技艺,共同提升制茶水平,传承弘扬传统制茶文化。 □眉山融媒记者 李勇军 指尖较量 31位匠人演绎手工茶魅力 当日上午9时许,比赛正式拉开帷幕。参赛选手精神抖擞地站在各自的制茶设备前,全神贯注地投入紧张的制茶过程。他们的双手在热锅间灵活翻飞,熟练地进行着杀青、揉捻、干燥等一道道关键工序。现场,茶香四溢,弥漫在整个广场上空,仿佛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的茶世界。 此次比赛的原料选用的是福选9号独芽茶树鲜叶,每位选手分发0.6公斤。炒青、烘青、揉捻、干燥……经过选手一系列复杂而精细的加工后,一枚枚脆嫩的茶芽最终脱胎换骨,实现华丽蜕变,成了一抔色泽翠绿、香气扑鼻的绿茶。 比赛特邀省内外茶领域专家担当赛事评委。赛事采用百分制计分,评委主要以《瓦屋春雪绿茶加工技术规程》和《茶叶感官审评方法》国标为准则,从选手制茶流程出发,对卫生要求、成茶质量、工艺流程、时间控制等方面进行细致评估,同时结合选手所制成品茶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等进行感官审评。最终,通过对选手的制茶工艺、流程以及成品茶质量的全方位评判,比赛评选出了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 斩获一等奖的参赛选手丁晓琳表示,此次比赛可谓高手如云,自身倍感压力,结果令人惊喜,也很受鼓舞,后续将初心不改,坚持做好一个手艺人,用茶让更多的人认识洪雅。 “手工制茶是一门需要长期积累和耐心琢磨的技艺,每一道工序都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茶叶的最终品质。”西南大学教授、重庆市茶叶商会执行会长司辉清表示,洪雅县通过这样的比赛,能够发现更多优秀的制茶人才,让传统手工制茶技艺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对茶叶品质提升和品牌打造都有裨益。 “瓦屋春雪”斗茶比赛主办方代表段厚磊表示,举办这次交流赛目的是提高传统制茶技艺水平,更好展现传统手工茶魅力,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瓦屋春雪”茶叶品牌。后续,还会常态化开展各类斗茶赛事,提升洪雅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推动洪雅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品牌突围 “瓦屋春雪”引领30万亩茶园高质量发展 好山好水出好茶,一抹新茶,承一方山水春色。洪雅地处四川盆地西南,北纬30°黄金产茶区,生态环境优良,为中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国茶业科技助农示范县,连续6年获评“全国茶业百强县”(全国重点产茶县域)。 洪雅作为四川省第二大产茶县,截至2024年底,该县茶叶在地面积已达30万余亩,位居全省第二;其中绿色、有机茶认证面积更是高达2.7万余亩,位居全省第一。 作为洪雅优势特色主导产业,茶叶在洪雅乡村振兴和助农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洪雅茶产业存在着“有企业无龙头引领”“有加工无知名品牌”“有品质无高附加值”的产业发展壁垒。 由于市场对茶产业品牌化、现代化、生态化、融合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产茶大县的洪雅,也开始寻求从产茶大县向产茶名县转变,谋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洪雅县邀请中国工程院刘仲华院士团队走进洪雅,对当地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茶叶特征等研判论证,提出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来推动全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最终,经过多方努力,取意苏东坡诗句“瓦屋寒堆春后雪”的“瓦屋春雪”洪雅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应运而生。 目前,“瓦屋春雪”品牌已经走过3年的建设历程。2024年,“瓦屋春雪”绿茶获评四川最具影响力茶叶单品。今年,洪雅“瓦屋春雪”区域公用品牌被纳入省重点培育品牌名单。 “品牌打造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需要久久为功的精神。”四川省川茶品牌促进会会长段新友认为,洪雅茶产业优势明显,生态本底好、种植水平高,且高山老川茶面积大、辨识度高,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要继续保持并扩大这些优势。段新友同时建议,在品牌宣推过程中,要做大做强茶企,培育茶企敢于走出去闯市场的内生动力。 据了解,自品牌建立以来,洪雅县借“瓦屋春雪”品牌打造契机,着力提升优质茶叶生产能力,打造了总岗山、八面山、玉屏山、瓦屋山4大高山茶区。同时,采取融合发展理念,引导各基地在种好茶的同时,充分挖掘茶文化,依托良好的生态及优越区位优势,农文旅融合发展,将“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走出了一条“以茶带旅、以旅促茶”的茶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洪雅茶叶以过硬的品质和强劲的品牌影响力,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目前,该县已有4家茶叶企业获得授权使用“瓦屋春雪”品牌,县域茶产业发展实力进一步提升。2024年,该县茶叶在地面积30万余亩,实现年产干茶3.85万吨,年综合产值达83亿元。 (本版图片由洪雅融媒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