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
        
联系方式

 

办公室 :38166899

总编室 :38166811

采访中心:38166844

编缉中心:38166822

广告部 :38169928

网 站 :38166855

深耕民生沃土 织就幸福底色
——眉山民政事业五年发展综述

□眉山融媒首席记者 李幸

在东坡故里这片浸润着千年文脉的土地上,一场以“民政为民,民政爱民”为内核的民生变革正在悄然重塑城市的温度。从“四级联动”机制点亮流浪乞讨人员寻亲回家路,到大街小巷“助老食堂”飘出的阵阵饭菜香;从“云守护”等项目以爱滋养困境儿童,到太和公园婚姻登记处洋溢的幸福笑容……五年来,眉山市民政系统以“绣花功夫”织就了一张覆盖156万人口的民生保障网,让“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弱有所扶”的美好愿景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养老育幼

守护岁月的“双向奔赴”

刷卡、打饭、入座……3月3日上午11时许,洪雅县文塘社区助老餐厅已经热气腾腾地开饭了。70岁的丁国祥老人是助老餐厅的常客,他说,孩子们成家立业后,他和老伴儿生活在雅康小区,两个人的饭菜不好煮,家门口的助老餐厅正好解了两人的烦忧。“从我家到餐厅走路就5分钟,餐食不仅方便美味,价格还实惠。”丁国祥说。

在更高端的养老服务领域,“综合体+”普惠养老模式正在重塑养老生态。东坡区中铁小区,社区嵌入式医养结合项目——九龄养老服务中心内,已过耄耋之年的汪婆婆正在享受医护人员的专业护理,该中心与眉山子瞻老年病医院、通惠街道社区医院达成合作,由医院定期派出医护人员为养老服务中心老人提供康复护理、疾病治疗、健康体检等服务,患病需要入院的老人还能享受优先挂号、优先就医等绿色通道。

近年来,眉山致力于打造“颐养眉山”品牌,将养老服务纳入市政府十件大事推进,先后出台推进全市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老年助餐服务三年行动、护理员补贴等文件。全市养老服务机构达到99个,初步建成“15分钟养老服务圈”,探索形成“乡厨+老年助餐”等7种助餐模式,建成老年助餐服务点位95个,每年惠及老年人80余万人次。

守护“一老”,还关注“一小”。在东坡区通惠街道平春社区,11岁男孩小晨(化名)通过“快乐小东坡·快乐家”困境儿童宜居改造项目,拥有了自己的私密房间,再也不用趴在杂物间学习。

据悉,眉山市在全省率先建立市、县(区)、乡(镇)三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委员会组织体系,通过“六个纳入”推动未保工作制度化,实现市、县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全覆盖。

眉山印发全省首部困境儿童安全保护工作专项规程,“五方查证、当月办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认定方法被民政部采用。制定共同富裕目标下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八项福利措施,建立乡镇(街道)、村(社区)儿童服务站点881个。创新打造“快乐小东坡”未保品牌,设立全省首支儿童类专项慈善基金,实施“云守护”“快乐家”等关爱项目21个,积极探索出“慈善+儿童”的流动儿童关爱保护“眉山模式”。

兜底保障

精准帮扶的“民生温度”

每天清晨,东坡区修文镇罗营村,一声声清脆的鸡鸣叫醒了睡梦中的熊建伦,他穿好衣服,操控着由爱心人士赠送的电动轮椅,到鸡舍添粮。“我喂的都是粮食鸡,这一批已经有单位订购了。”熊建伦说。他的鸡舍里有50只鸡,已经卖掉一些,剩下的卖出后预计可以挣到3000元。

熊建伦年轻时在工地干活过程中受伤,造成下半身瘫痪,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他的受伤让家里一贫如洗,妻子不堪重负选择了离开,孩子也常年在外务工鲜少回来……2015年,民政部门牵头,市残联、市住建局等部门参与,通过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帮助熊建伦家全部做了无障碍改造,居家多年,他靠着轮椅,走出了家门,并开始养鸡谋生。东坡区修文镇也帮助他申请了低保,每月还享受130元的护理补贴和160元的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

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2019年以来,眉山逐年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标准增幅分别达到38%、55%,为13万名困难群众累计发放救助资金28亿元。

全市还全覆盖建立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建立“救急难”应急响应机制及乡镇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建立流浪乞讨救助成德眉资同城合作联席会议,完善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救助机制”,累计帮助119名受助人员寻亲回家。

眉山还全面落实“全程网办”“跨省通办”等便民举措,加快推进“精康融合行动”,建成1个市级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和23个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站点,实现区县服务全覆盖,服务精神障碍患者8410人次。建成眉山市精神病人社会福利院,填补公办精神卫生康复福利机构的空白。

破冰改革

激发民生“内生动力”

五年来,眉山民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紧紧围绕“三市一城”建设,进一步健全政策制度体系、服务保障体系、监督管理体系、社会参与体系,推动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发力,努力建设品质民政、文化民政、开放民政,以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眉山高质量发展。

2019年,眉山在全省率先吹响殡葬改革号角。面对“入土为安”的千年习俗,全市以“绿色人文”为核心,在全省率先发布《乡村公益性公墓建设指南》《眉山市乡村公益性公墓建设管理办法》,建成乡村公益性公墓103处,率先实现乡镇全覆盖。推行全域绿色惠民殡葬,连续11年举办“集体公益生态安葬”活动,近5年来免费节地生态安葬逝者1352名,免除6.6万名群众基本丧葬费用约6700万元。

全市优化婚姻登记管理,积极推广婚事新办简办、公益颁证、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全面开展全国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和全省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公民婚姻一件事联办服务”。依托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布局,打造“婚姻+文化+慈善”服务场景34处,建成婚俗文化街区、爱情斑马线、网红打卡墙等40个,“唤鱼联姻”“唢呐迎亲”等特色婚礼婚俗打卡线路10余条。

全市还加强地名传承保护,充分挖掘眉山地名资源和三苏文化资源,梳理“三苏文化”“东坡文化”等历史地名300余个,以东坡诗词意象命名街路巷50余个。创新开展“五微”地名文化进社区活动,拍摄《遇见眉山》《三苏地名故事》等视频,制作汇编《眉州地名会》《东坡区地名录》《彭山区地名录》等地名读物。数据显示五年来,全市累计新增街路巷命名650条,利用微信小程序采集上图地名和兴趣点4700余条,设置维护地名标志、楼(门)牌10.6万个。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眉山民政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积极作为、创新发展,多项工作走在国省前列。“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社会救助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殡葬工作先进集体”,连续三次被表彰为“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获得第七届四川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获得“奖杯”,更重视口碑。带着使命、带着责任、带着感情,眉山民政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将持续助力答好中国式现代化眉山实践中的“民生答卷”。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1 缩小1 默认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