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 奉友湘
今天的开封市有条著名的南园路,十分霸气地雄踞在金明区。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其具体位置在金明西街和金明东街之间。这是开封市中心一条极为繁华的大街,久负盛名的大相国寺和包公祠就在这条车水马龙的街上。苏洵、苏轼、苏辙三苏在开封的第一个家就叫南园。
苏轼和苏辙同榜于1057年4月高中进士,一个20岁,一个18岁,可谓少年得志。可是,他们真正获得第一个官职,却是在四年半以后了。这却是为何?说来令人叹息。就在苏轼兄弟高中那一天:1057年4月8日,他们的母亲程夫人在眉山老家病逝,享年仅48岁。精心抚育、教养苏轼兄弟的母亲,没能听到他们高中的佳讯便与他们永诀了,这不能不说是他们人生中的天大憾事。按照当时朝廷的规定,苏轼兄弟必须回到家为母亲守丧三年。因此,到服孝期满,从1059年10月自岷江瑞丰码头出发,苏洵携苏轼兄弟及他们的夫人,苏轼的长子苏迈,还有苏轼的乳娘任采莲,苏辙的乳娘杨金婵,从水路出三峡,再改行陆路抵达开封,此时已经是1060年2月。
苏家暂时在客栈安顿下来。老苏则为买房而开始了奔波。为了迅速找到好房子,尽快入住,老苏找了当时的房屋中介“庄宅牙人”。
开封的房价是全大宋的“天花板”,连宰相都不一定买得起一套像样的住宅。据相关文献介绍,担任宰相的韩琦就是租房住。大名鼎鼎的欧阳修也曾经只是租了一个小小的旧房子栖身,即使后来做到高官也始终没有足够的“交子”能在开封买房。他甚至在诗里幽幽地抱怨道:“嗟我来京师,庇身无弊庐。闲坊僦古屋,卑陋杂里闾。”那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官至副宰相,也是到了他儿子一代才在开封买了房。京城居,大不易。宰相司马光曾经在日记里有记载,他家每月的房租足有15贯之多,跟他家一个月的生活费差不多了!
但老苏家底厚实,他决不租房,而是要买房。这得感谢他的妻子程夫人。司马光曾在程夫人墓志铭中写道,程夫人卖掉了自己的陪嫁首饰,在眉州城里租房开起了丝绸铺,不数年即成富家。她为啥能够迅速致富?根据我的研究和分析,除了她为自己娘家代销生丝、丝绸产品、麻布、竹编产品以外,还通过收取兑换交子,加工销售蜀锦,把青神竹编艺术化而赚得巨额利润。这些故事我写在了《苏母纪》一书里。
而且老苏运气也相当的好。庄宅牙人给老苏介绍了一个富豪留下的住宅。这富豪曾经家财万贯,在京城生意兴隆,挥金如土。此人后来在一次投资中亏了血本,不得不搬出京城,到小地方谋生。这房子一时脱不了手,就委托给牙行中介。这座宅院地处内城之中,内城正西门宜秋门附近,皇宫的西南,故称为南园。这座带花园的宅子远离大街和闹市,安静雅致,环绕着高大的槐树和古柳。由于地处内城之中,皇宫附近,房价让一般人根本不敢问津。故而挂牌价一跌再跌。而且久不住人,房子便显得陈旧,房后的园子也一片荒乱和杂芜。
而老苏一眼就相中了这所宅子。虽然是京城中心地段,却在一条清静的街上。真正的闹中取静,大隐隐于市。四周古木参天,典雅古朴,绝对的大户人家的气派。光是宅子就有半亩多宽。也就是400来平方米。以现在的眼光看来也是绝对的豪宅。老苏看中的还有这所豪宅所带的后花园。按苏轼后来在诗中写的,这园子“荒园无数亩,草木动成林”,显然是非常之大的。老苏又痛砍了业主一个价。后来苏辙当了副国级官员,在开封买了一座住宅,花了9500贯。这个房价可以作为参照。只是苏辙因女儿出嫁需要高额嫁妆,没住几年便不得不忍痛割爱。以后他在开封就再也买不起房子了。
老苏喜提心仪的宅子,请人稍加修葺,打扫干净,一家人就开开心心地搬进了新居。房子的格局是当时开封典型的院落。中厅是苏家会客的地方,书画满挂,雅致而富有文化气息。两厢是卧室,老苏享受主卧,苏轼和王弗夫妇一间,苏辙和史氏夫妇一间,乳娘任采莲、杨金婵带着苏轼的儿子苏迈住一间。其余还有书房、餐室、厨房、茅房、杂物间等等。
乔迁新居,自然是苏家的大喜事。苏轼、苏辙兄弟的同年曾巩等一批哥们儿纷纷前来道贺,欣赏苏家豪华的宅邸。都夸赞苏老伯好眼光,好气魄。苏家的恩人,老苏的知音,苏轼兄弟的恩师欧阳修也来了。苏家自然殷勤接待,盛情款待。看到苏家如此富足、阔绰,欧阳先生为自己的朋友和学生有这样的宅邸而高兴。他也可以常来常往,有个好地方,与好朋友、好学生相聚了。
南园值得多多着墨的地方当数后花园了。等待全家安居下来,老苏便带着苏轼兄弟侍弄起这个荒芜的园子。他们此时除了准备相应的考试,有的是时间。他们从园圃买来应季的植物,慢慢地把个花园摆弄得生机勃勃。从苏轼兄弟后来唱和的诗中我们可以得知这个花园的大概景致:一丛丛修竹潇潇而立,挺拔有节;一个木制的葡萄架爬满青青的藤蔓,葡萄熟了的时候果实累累;萱草在风中舞蹈,适时开出令人忘忧的各色花朵;石榴在五月绽放出红艳艳的笑脸,金秋里挂满裂嘴的果子;青翠的松树和柏树昂然站立,在冰雪覆盖的严冬里依然面不改色;芦苇摇曳着纤细的腰身,骄傲地对追求的鸟儿不屑一顾;葵花追逐着太阳,用金灿灿的脸盘明送秋波;牵牛花吹起喇叭,奏响动人的乐曲;深秋里各色菊花灿然地表演,尽诉“此花开后更无花”的衷情;夏夜里蟋蟀在草丛里唱着忧郁的歌;葫芦似的果臝(栝楼)荡着秋千,盼望主人把它们摘抱回家。
苏轼兄弟对这个花园倾注了很深厚的感情。苏轼离开南园这个家,就会对它魂牵梦绕。嘉祐六年(1061年)的初冬,皇帝任命苏轼为八品大理评事,实职为签书凤翔府判官,这是一个从八品官职。而苏辙则被任命为商州军事推官。这时,他们的父亲苏洵经欧阳修等大臣的屡次推荐,1060年8月8日被任命为试秘书省校书郎,到1061年7月又授霸州文安县主簿一职,并以此身份领取一份工资。具体的工作是与陈州项城县令姚辟一起,编纂宋太祖建隆以来的礼书,叫《太常因革礼》。
苏轼离开京城以后,就开始想念开封的家。他与苏辙唱和了许多诗,差不多写尽了南园的花花草草,竹木瓜果。为了聊解兄长念家之苦,先是苏辙写了8首诗,把花园中的植物吟咏了一番:
“蒲桃不禁冬,屈盘似无气。春来乘盛阳,覆架青绫被。”
“葵花开已阑,结子压枝重。忆初始放花,岌岌旌节耸。”
而苏轼一共和诗11首,前5首应和弟弟吟咏的那些花木,后6首则自由发挥,对自己官舍旁边的竹子、家乡的川芎等等任意书写,甚至吟咏梦中与子由一起游南山的情景。
我们也来欣赏两首苏轼的和诗吧。
第一首诗:“煌煌帝王都,赫赫走群彦。嗟汝独何为,闭门观物变。微物岂足观,汝独观不倦。牵牛与葵蓼,采摘入诗卷。吾闻东山傅,置酒携燕婉。富贵未能忘,声色聊自遣。汝今又不然,时节看瓜蔓。怀宝自足珍,艺兰那计畹。吾归于汝处,慎勿嗟岁晚。”
第二首诗:“荒园无数亩,草木动成林。春阳一以敷,妍丑各自矜。蒲萄虽满架,囷倒不能任。可怜病石榴,花如破红襟。葵花虽粲粲,蒂浅不胜簪。丛蓼晚可喜,轻红随秋深。物生感时节,此理等废兴。飘零不自由,盛亦非汝能。”
诗以南园中草木为对象,表达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深深思考。既有对生命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也有对生命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诗中的意象丰富,语言质朴自然,寓意深远,值得细细品味。
南园是三苏在开封的第一个家,也是他们一大家子温馨团聚在一起的最后一个家。在苏洵1066年5月21日去世之后不久,这个宅子就改为他姓了。
转眼近千年过去,虽然三苏家的南园早已不可追寻,但开封今天的南园路,依然可以让我们想见当年苏家在开封时的盛景。
(奉友湘,高级编辑,四川省作协会员,历任四川日报首席编辑、华西都市报常务副总编、四川农村日报总编辑等,著作有《交子》《蜀女皇后》《蜀王全传》《苏母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