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
        
联系方式

 

办公室 :38166899

总编室 :38166811

采访中心:38166844

编缉中心:38166822

广告部 :38169928

网 站 :38166855

祖孙探秘三苏祠
三苏祠游人如织。侯建明 摄

□诸纪红

春天悄然而至,带来生机与活力。我和老伴儿带着六岁的孙子小杰,前往眉山三苏祠游玩。沿途,车窗外景色如画,嫩绿柳枝轻拂水面,桃花、杏花竞相绽放,春色满园。小杰坐在窗边,不停指着外面问这问那。老伴儿耐心地一一回答,还时不时穿插些春天的古诗词。一家人欢声笑语,享受着这美好的春日时光,向着三苏祠快乐出发。

终于,我们抵达了三苏祠。古祠大门一入眼帘,我心头不由一震。小杰兴奋极了,拉着我的手,指向古榕树下的门说:“爷爷,你看树好大!门上的字是什么意思?”我笑着回答:“这就是三苏祠,是苏洵、苏轼、苏辙三位大文豪的故居。”

走进前厅,历史气息扑面而来。踏道两边,古木参天,每棵树都在诉说着过往。小杰在踏道上蹦跳着,夫人轻声对他说:“小杰,这里是历史的长廊,我们要轻声,尊重这份宁静。”小杰虽然不太懂,但他的脚步明显放缓了。

我仔细观察前厅的建筑,雕梁画栋、飞檐翘角,这些都展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房面铺着水泥预制筒瓦和小青瓦,正脊两端饰以形态各异的鸱吻,栩栩如生。门柱上刻有一副对联:“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字迹苍劲有力。

小杰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兴趣,他摸摸柱子,又跑到门前细看雕刻。夫人笑着对他说:“小杰,这里一砖一瓦都藏着故事,你得慢慢去发现。”小杰瞪大眼睛,听得入神。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似乎穿越了时空,与古人对话,感受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韵味。

在前厅徘徊良久,我们才不舍地迈向下一处景点。回望古祠大门,心中感慨万分。这里,是三苏父子生活与创作之地,留下了无数文学佳作。如今,我们追寻他们的足迹,感受他们的气息,仿佛穿越时空,与那些伟大灵魂进行对话。

跨过前厅门槛,我们步入三苏祠深处。此处游客络绎不绝,他们或站或行,低声交谈。一位身着汉服的小姑娘从旁经过,小杰注视着她的服饰。我笑着对小杰说:“看,小姐姐穿的衣服多漂亮,这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服饰,汉服。”小杰眼中闪烁着兴奋。

随后,我们来到飨殿。大殿内,苏洵、苏轼、苏辙的坐像庄严排列,眼神透露出智慧与坚韧。大殿上方悬挂着一块匾额,刻有“是父是子”四个大字,寓意父子三人在文学上的相互成就。小杰抬头望向坐像,问道:“爷爷,他们就是苏轼和他的爸爸、弟弟吗?”我微笑着回应,开始讲述三苏父子的故事,夫人也在一旁补充细节。小杰听得津津有味,不时提问,他对知识的渴望让我们都感到很高兴。

离开飨殿,我们步入启贤堂。这是苏家的家祠,氛围庄重,令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随后,我们来到来凤轩,这里原是济美堂,是苏轼兄弟昔日读书之处。轩后翠竹环绕,环境清幽,令人心旷神怡。小杰在轩前驻足,模仿苏轼读书的模样,逗得我们开怀大笑。我告诉他,这里曾是苏轼灵感迸发之地,或许正是这片翠竹、这份宁静,启发了他写出豪放文章。

小杰对每个景点都充满好奇,他跑到木假山堂前,聆听关于苏洵和木假山的传说;又跑到古井边,用井水洗手,感受着清凉。在洗砚池旁,他尤为兴奋,试着用毛笔蘸水在地上书写,体验苏轼当年的学习情境。我告诉他,这里曾是苏轼兄弟练习书画的地方,他们的才华与勤奋都凝聚在这池水之中。

此时,一位导游领着游客走来,开始讲述东坡盘陀像的历史与故事。小杰听得津津有味。讲解完毕后,他兴冲冲地跑到导游面前问道:“姐姐,苏轼是一位很厉害的人吗?”导游笑着回答:“是的,小朋友,苏轼的一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你要努力学习,将来也能成为像他一样的大文豪!”

走出瑞莲亭,我们的步伐不自觉地放缓。夫人轻声说道:“这里收藏的文物和文献资料真是令人赞叹。”这时,一位学者模样的中年男子走近,听到夫人的话,他微笑表示赞同,并说:“确实,三苏祠是了解三苏父子的重要场所,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

夫人忽然驻足,指向一块石碑说:“看,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诗篇。他们来此拜谒先贤,创作了许多佳作。”我走近石碑,细细品读上面的诗句,能深切感受到那些文人对三苏父子的崇敬之情。

小杰也走过来,问道:“爷爷,这些诗是谁写的?他们为什么要写呢?”我耐心地解释道:“这些诗都是历代名人所作,他们被三苏父子的才华和品德所吸引,来此表达敬意和怀念。这些诗篇既是对三苏父子的颂扬,也是对我们中华文化的传承。”

小杰听后,语气坚定地说:“爷爷,我以后要多读书,学写诗!我要像苏轼他们一样,变得好聪明,做好多好多事情,对国家、对民族都有帮助!”

归途中,我们笑声不断。小杰滔滔不绝地讲述他在三苏祠的所见所闻和感受,对文化的热爱与敬畏已在他心中生根发芽。我深知,这次旅行让他收获了知识,也促进了他的成长。

上一篇 放大1 缩小1 默认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