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
        
联系方式

 

办公室 :38166899

总编室 :38166811

采访中心:38166844

编缉中心:38166822

广告部 :38169928

网 站 :38166855

如何做好“水文章”?仁寿县龙正镇有了新答案
郭代斌介绍洪峰水库相关情况。
洪峰水库放水塔。
粤江河畔的农田。

近日,记者跟随仁寿县水利局工作人员,前往仁寿县龙正镇实地察看多处水利设施项目,见证火热的建设场景。

□黄凌屹 眉山融媒记者 郭侨 文/图

洪峰水库

维修整治改造 解决“用水难”问题

“我们正月初六就组织管理人员开了复工准备会,施工机械正月初八进场,就正式复工了。”在龙正镇洪峰水库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建设现场,工程管理负责人郭代斌沿着巡渠道一路勘探一路向记者介绍。

据悉,洪峰水库建于上世纪70年代,设计灌溉面积2.66万亩,覆盖龙正镇茨竹社区、中咀村、新建村、西蝉村、净土村和冲天村这6个行政村(社区)。此前,由于灌区渠系配套尚未全面完成,实际灌溉面积仅为1.848万亩。

渠道为盘山修建,沿着巡渠道一路走,来到新老渠道的交界处。与新建渠道材料为统一浇筑混凝土不同,老渠道不同区段或采用条石砌筑,或采用火砖砌筑抹面,还有沿山开挖的土渠,多数壁面已斑驳开裂、青苔丛生。

作为本地人,郭代斌见证了洪峰水库曾经的“用水难”:首先是送水慢,要按天算,洪峰水库灌区覆盖面较大,隔水库约二三十公里的下游区域村民提出要用水后,水库管理方开闸放水,往往需要3至4天才能将水送到田间地头;其次,老渠道破损渗漏较严重,水在输送过程中“一路走一路丢”“走得慢丢更多”,最终能够流到村民田中的水量只有放水量的40%左右;第三,原放水塔修建较早,未配备用于输水分流的节制闸,无法实现定向输水……洪峰水库渠道的现代化改造势在必行。

“堵了就清淤、破损就修复……缝缝补补的修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洪峰水库‘用水难’的问题。”仁寿县水利局水利工程管理总站站长方远说,2022年开始,随着仁寿县加大对水利设施的现代化改造及资金投入力度,洪峰水库开始寻求根治“用水难”问题。

此次升级,主要是对总长度15.22公里的水库灌区干渠、分干渠及支渠5条渠道进行维修整治,完工后灌区灌溉水利用率将提升,并大幅减少渠道渗漏损失,增强渠道灌溉能力,实现节水增效。

“改造完成后,即使是下游区域,输水也只需1天;水的利用率也将达到58%左右,超过四川省平均标准;我们还将设置分水节制闸,保证农业灌溉用水期间准确调度水量,实现定向定量保障。”方远说。

粤江河

防洪治理工程 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龙正镇冲天村是粤江河流经的一个村庄。2024年6月,粤江河防洪治理工程竣工。近日,虽是枯水期,河道内水位也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毗邻的农田中,农作物长势喜人,三三两两的村民站在田坎上闲谈。

“粤江河是天然河道,以前,能不能正常用水要看‘天老爷’心情,水要么不够,要么汹涌。”曾负责粤江河防洪治理工程的仁寿县水利局工作人员黄兴文介绍,粤江河属于岷江的一级支流,在天然河道时期,枯水期容易出现河水断流的情况,导致周边村民生产灌溉无水可用;但到丰水期,河道中水流量大、流速快,容易淹没沿岸农田,周边村民的农业生产乃至生命安全都会受影响。

粤江河防洪治理工程,正是通过改造长度约25.56公里长的河道,让丰水期水不汹、枯水期水不竭。新增设的十余处石河堰,在丰水期拦蓄了水流、减缓了流速,实现了“留水于河”,防洪标准也达到了“十年一遇”,不会对两岸边坡及农田造成冲刷;而到枯水期,石河堰又起到了分段蓄水的作用,有效保障沿河群众农业生产正常用水。此外,还新修了3处过河桥梁,极大地方便了冲天村村民与河对面的居民来往交流。

在粤江河畔沿河步道上,当地村民周大爷说,过年回乡的亲朋好友茶余饭后都要来沿河步道走走看看:“以前提起这条河,大家都头痛,改造完后,枯水丰水都不影响我们种地正常用水了!”

离开龙正镇的路上,黄兴文提到,西蝉村是仁寿县西部最偏远的高山村,曾因输水线路长、水压不足、运行成本高等情况,是县里最后一个未通自来水的村。2023年,该县通过采取建设加压站、调配安全饮水资金等方式,打通了供水“最后一公里”,成功解决了该村群众安全饮用水问题。

农本粮为先,水利走在前。现代化水利设施充分发挥防洪、排涝、灌溉等效益,正如“毛细血管”一般,不断为仁寿县高水平建设“天府粮仓”输送优质水源,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与生机。

下一篇 放大1 缩小1 默认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