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 石维明
中华酿酒历史悠久,每逢佳节必上酒,敬天、祭祖、庆节、待客。爱饮者、善饮者、暴饮者,各有故事。东坡居士苏轼,酒量不如李白、杜甫,但对酒的喜好却不在李、杜之下。据学者统计,《东坡全集》中,“酒”字出现了924次。
2024年11月29日,以“知味东坡,一宴千年”为主题的第二届东坡美食文化荟在海口揭幕。海南省苏学研究会策划、推出的“人间真一东坡酒”高光亮相。
之前很多人不知道,苏东坡是一名名副其实的酿酒大师。东坡一生酿酒无数,但他自己最为推崇备至的“大作”,当首推“真一酒”。此酒是苏东坡被一贬再贬,于蛮荒之地昌化军(今海南儋州)所酿。昔日,真一酒酿成后,东坡一边品尝,一边挥毫,写就《真一酒歌》:“酿为真一和而庄,三杯俨如侍君王。湛然寂照非楚狂,终身不入无功乡。”“晓日著颜红有晕,春风入髓散无声。”并称“真一酒”为“天造之药”。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六月,苏东坡在至友人书《真一酒法·寄建安徐得之》中写道:“岭南不禁酒,近得一酿法,乃是神授。只用白面、糯米、清水三物,谓之真一法酒。酿之成玉色,有自然香味。”
林语堂如此评价苏东坡,“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造酒试验家、酒仙”!
苏东坡远大的理想,杰出的才华,却总是伴随着坎坷的仕途,被贬谪的现实,但是,他坚强的人生理想和热爱生活的天性,使他在民间烟火的生活中、在酒中得以排谴。苏东坡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游历成都、郫县,喝了郫县(今成都市郫都区)郫筒酒,写下了“可恨蜀山君未见,他年携手醉郫筒”的诗句。东坡的《浣溪沙·夜饮》更是情绪饱满地抒写了对江阳酒的酷爱:“佳酿飘香自蜀南,且邀明月醉花间,三杯未尽兴尤酣,夜露清凉搀乐去,青山微薄桂枝寒,凝眸迷恋玉壶间。”
学识渊博、仕途坎坷的苏东坡,与杨慎的跨越时空的一次交集就发生在江阳城。
苏东坡传世画作仅存二幅,一是《潇湘竹石图》,系邓拓1961年以1万元高价在北京荣宝斋购得,赠予中国美术馆;二是《枯木怪石图》,民间流转历经宋、元、明、清、民国,现藏于日本商业巨擘阿部房次郎的“爽籁馆”。《潇湘竹石图》本是苏东坡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所画并赠予孙觉。明洪武初年,南京李秉中购得此画,传与其子李从善,至嘉靖年间已至8代传人李甲峰手中,后李甲峰携无价之宝乘船入蜀经商。
杨慎在江阳的江山平远楼一场雅集上见到此画,惊叹不已,借着酒劲,即席题诗,在《潇湘竹石图》画卷末端留下了七言跋文:“东坡学士湖山暇,南国清游继颜谢。舟楫行供苕霅吟,云烟坐入潇湘画。……金陵携来到江阳,捧示当风开盈尺。江湖散人天骨奇,抹月披风画里诗。散花楼上新知乐,且听离筵唱竹枝。——甲峰李子沛之自留都来江阳,邂逅江山平远楼,出此卷,席上率尔跋此。嘉靖戊午秋八月二十六日,升庵杨慎书。”
千年以降,敢在苏东坡的画作上题诗的文人,可能也只有杨慎了!
如果没有江阳酒的助力,这一次千古难觅的神交、雅集,就未必会有如此圆满了!
宋熙宁七年(1074年),苏东坡在杭州任通判时,逢爱妻王弗去世10年(虚岁),妻弟王缄由蜀来钱塘看望苏东坡。苏东坡由此写下《临江仙·送王缄》:“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江阳”在诗中成为故乡蜀地的符号!
苏东坡生活的北宋,历史上是一个讲究情调、讲究生活品位的时代。东坡好美食、好饮酒,曾说:“予虽饮酒不多,然而日欲把盏为乐,殆不可一日无此君。”中秋佳节思念兄弟,东坡趁着酒兴把这份浓得化不开的愁绪,转化成了家喻户晓的千古绝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东坡在《老饕赋》中,淋漓尽致地描写了酒局和美食:“引南海之玻黎,酌凉州之葡萄,愿先生之耆寿,分余沥与两髦。候红潮于玉颊,敬暖响于檀槽,忽累珠之妙唱,抽独茧之长缲;闵手倦而少休,疑吻燥而当膏。倒一缸之雪乳,列百柂之琼艘。各眼滟于秋水,咸骨醉于春醪。”
宋元丰五年(1082年),绵竹道士杨世昌到黄州(今湖北黄冈)探访苏东坡,二人一同“赤壁泛舟”消愁解闷。苏东坡由此写下了千古名篇《赤壁赋》。赋中说:“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杨世昌在与苏东坡的交往中,为其才情倾倒,也感遇知己,遂将酿酒秘方赠予了苏东坡。苏东坡照秘方酿出来的酒又香又浓,兴奋的苏东坡留下了千古名句:“迎宾莫道无佳物,蜜酒三杯一醉君。”苏东坡为此写了一首《蜜酒歌》,诗中记述了酿酒、烧制方式:“真珠为浆玉为醴,六月田夫汗流泚。不如春瓮自生香,蜂为耕耘花作米。一日小沸鱼吐沫,二日眩转清光活。三日开瓮香满城,快泻银瓶不须拨。百钱一斗浓无声,甘露微浊醍醐清。君不见南园采花蜂似雨,天教酿酒醉先生。先生年来穷到骨,问人乞米何曾得。世间万事真悠悠,蜜蜂大胜监河侯。”苏东坡在《蜜酒歌》的序中,写道:“西蜀道士杨世昌,善作蜜酒,绝醇酽。余既得其方,作此歌遗之。”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苏东坡被贬惠州。挂念他的蜀地亲友,给他带去了一筐荔枝和两罐泸酒。东坡动情写下了《浣溪沙·夜饮》:“佳酿飘香自蜀南,且邀明月醉花间。三杯未尽兴尤酣,夜露清凉搀乐去。青山微薄桂枝寒,凝眸迷恋玉壶间。”
据孔凡礼撰《苏东坡年谱》记载,苏东坡一到惠州,就卷起袖子酿制了桂酒,不久惠州州守又馈赠苏东坡大米。苏东坡诗《惠守詹君见和复次韵》中说“欲求公瑾一囷米,试满庄生五石樽”指的就是此事。酒舒缓了苏东坡的情绪,使其能够从被贬的困苦状态中暂时脱身。把酒当歌,“乐活”当下。
在惠州,苏东坡写下了《二月十九日携白酒鲈鱼过詹使君食槐叶冷淘》:“枇杷已熟粲金珠,桑落初尝滟玉蛆。暂借垂莲十分盏,一浇空腹五车书。青浮卵碗槐芽饼,红点冰盘藿叶鱼。醉饱高眠真事业,此生有味在三余。”
绍圣二年(1095年)三月,友人引领苏东坡游览惠州山水。秀丽的山川、淳朴的民风,使得东坡诗兴大发,写下《和陶归园田居》组诗。东坡在引言里写到“始,余在广陵和渊明《饮酒二十首》,今复为此,要当尽和其诗乃已耳。”
酿酒经验已经十分丰富的苏东坡在惠州写下了《东坡酒经》,总结他酿制黄酒的心得:“南方之氓以糯与粳,杂以卉药而为饼,嗅之香,嚼之辣,揣之枵然而轻,此饼之良者也。……酿久者,酒醇而丰,速者反是,故吾酒三十日而成也。”300余字,把黄酒的酿制过程言简意赅地进行了完整表述,为后世酿造黄酒留下了宝贵的文献。
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四月,东坡在谪所惠州接到朝廷一封“琼州(治所在今海南海口)别驾,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安置”告令,这意味着他将从惠州再贬谪到海南。一路跋涉,六月十一日,60岁的苏东坡偕子苏过,从雷州半岛徐闻递角场,登上一叶孤舟,经过整整一天惊心动魄之旅,渡过波涛汹涌的琼州海峡,从东坡老码头登上“蛮荒之地”海南岛。
在昌化军期间,酿制过“天门冬酒”和“蜜柑酒”。天门冬也叫百部草,根可作为药用,有滋阴润肺、除火止咳之效。苏东坡以天门冬汁液为酒曲,酿制出融合天门冬药性的米酒“天门冬酒”。《山居要录》中详细记载了苏东坡的天门冬酒酿法:“醇酒一斗,曲麦一升,好糯米五升,作饭,取天门冬汁浸,先将酒浸曲如常法,候炊饭适寒温,用煎和饮令相入酿之。春夏七日,秋冬十日熟。酒初熟味酸,久停则美香,余酒皆不及。”
美国汉学家、作家比尔·波特于2017年、2023年两度寻访儋州东坡书院。每次,比尔·波特来到大殿东坡塑像前,打开天门冬酒,倒入荷叶杯,虔诚地向东坡先生敬酒。大殿里立刻飘散出美酒的芳香。比尔·波特先敬酒,然后翻开书籍,用汉语朗读东坡的五律《和陶连雨独饮》:“平生我与尔,举意辄相然。岂止磁石针,虽合犹有间。此外一子由,出处同偏仙。晚景最可惜,分飞海南天。纠纆不吾欺,宁此忧患先。顾引一杯酒,谁谓无往还。寄语海北人,今日为何年。醉里有独觉,梦中无杂言。”
我感慨,东方有美酒,酒仙为太白,酒神乃东坡!
(石维明,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直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兼散文专委会副主任、小说专委会副主任,《当代杂文随笔》编辑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