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筑,是一座城市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每一处历史建筑,都是一幅沧桑画卷、一幕历史往事、一段动人传说。如今的眉山,加强历史建筑保护渐成共识,如何在保护的过程中发挥历史建筑在当代的价值,成为新的时代命题。
2024年10月,《眉山市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出台,明确要求对历史建筑进行全方位保护,提出遵循“尊重历史、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鼓励“激发市场活力、提升文化功能、改善民生设施、完善公共服务、进行创新创业”类活化利用。
时光荏苒,岁月沧桑,这些从历史烟尘中走来的不同时代的珍贵建筑,如何在当下绽放新生?连日来,记者探访市内老建筑,探寻保护更新是如何赋予它们全新生命力的。
□眉山融媒记者 熊莉 余毅 文/图
古韵悠悠 老街焕发新活力
走进位于东坡区永寿镇的太平古街历史文化街区,一个大型广场映入眼帘。广场一侧是滔滔岷江,另一侧是记录“罗平旧时光”的村史馆。
“馆内通过实物陈列、图片展示、文字介绍等形式,展示了罗平码头的历史文化。”相关负责人说,这里既有体现码头文化的蓑衣、斗笠和笆笼(鱼篓)等物件,还有体现农耕文化的簸箕、竹耙、链枷等工具,也有谭腌鸡、水仙牛肉、石磨豆花等非遗美食文化的展示,当地居民捐赠的怀旧复古老物件,比如录音机、收音机、缝纫机、首饰盒等也在馆中。
用老物件留住乡愁,村史馆已成为大家寄托思乡情怀的地方。
出了村史馆,一条石板铺成的街上有一棵树龄约450年的黄葛树。黄葛树的根和枝干包裹了一个土地庙,当地人称“树包庙”。这棵老树守望着这方土地,也见证了太平古街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变迁。
状元屋、造船坊、竹编坊、铁匠铺、老供销社……漫步在石板街上,三五步就能看到一处“眉山市历史建筑”的保护标牌。这里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历史上“六街三巷”的街巷格局。其中,正街、兴隆街、罗汉寺街、解放街纵横交错,街上有清代建筑105处、民国时期建筑43处,大多为木质结构,处处都是“老味道”,川西民居场镇历史风貌突出。
如逢赶集日,太平古街历史文化街区到处能听到此起彼伏的吆喝叫卖声、铁匠铺的叮当声、弹棉花的砰砰声……当地人会去茶铺喝茶聊天,也会去体验土刀修面。“无论是传统手艺还是生活方式,都是一种传承。”相关负责人说。
在旧时的状元屋,有眉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火绘艺术代表性传承人赵启明打造的致雅堂。“这是我们自己的住宅,修复后打造成了一个传播火绘艺术的地方。”赵启明说。
致雅堂展示了赵启明在宣纸上绘制的众多字画作品,包括《东坡读书图》《东坡拜福》《东坡醉月》等。格外引人注目的是一桌子小葫芦。据了解,这里可以体验火绘葫芦,比在宣纸上进行火绘要简单许多,很受小朋友们的喜爱。如今的致雅堂已经成为集教学、展示、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传习场所。
在太平古街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活化利用远不止于此。
“竹编坊和造船坊两栋历史建筑也经修缮改造后由原居民继续使用,成了互动式体验空间。”相关负责人介绍道,这两栋建筑如今作为互动式传统竹编、造船工艺作坊,展现了太平古街的传统生产生活场景。
大胆创新,永寿镇坚持以文化为媒,持续丰富群众活动,增强游客体验感,连续3年举办“向日葵音乐节”“太平古街端午龙舟荟”“千桌万人豆花宴”等传统非遗活动,不断提升太平古街知名度。
社区深度参与,持续加强基层治理,成立街区慈善微基金,组织居民、商户定期募捐,筹集善款1.7万余元,定期为街区老人免费提供理发、磨刀、体检等服务,每月15日为街区80岁以上老人集体过生日,让街区服务更有温度。
坚持原址、原材、原貌、原工艺的修缮理念,古建工匠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最大程度呈现古街历史建筑的本来面貌。正是这样的“原汁原味”,成为当下人们记住乡愁的载体,为街区带来人气。如今,街区居民回流近300人,居民收入大幅增加,传统生活方式原真延续,人气、商气更加兴旺。
铭记历史 旧址发挥新作用
近日,东坡区尚义小学的学生们来到位于尚义镇的四川国际电台历史文化街区,感受革命前辈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以身许国的“电台精神”。四川国际电台始建于1965年,代号“六五〇一”。作为国家战备短波通信电台,它肩负了战备和国际通信保障的重大使命,为维护国家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生们观看了“四川国际电台——新中国三线建设战备通信博物馆”宣传片,了解四川国际电台“大三线”建设时期那段鲜为人知的光辉历史。接着,学生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地下战备通信博物馆。
穿过一道厚厚的大门,通过一段幽深曲折的地下通道,人工报房、电报中央控制室、收信大厅、载波室、电传报房、传输设备室等展现眼前,这里陈列了当时全世界最先进的各类通信设备,如“马可尼”电报机、电话设备、子母钟、大型中央空调设备等。一件件文物、一处处历史建筑,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太不可思议了,我真切感受到老一辈革命人默默为国家奉献的精神。”“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将来做对国家有用的人。”……学生们边参观,边听讲解,纷纷表示要向老一辈革命人学习。
“我们积极开展‘文化保护传承’进学校等系列活动,就是要在全社会,特别是在青少年群体中播下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树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充分发挥文化遗产的当代教育价值。”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科负责人宋文林介绍。
2002年4月,四川国际电台完成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光荣退役后被改建为通信博物馆,成为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通信博物馆。2019年被授牌“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2020年入选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录。2024年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开放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入选全国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典型案例。
“这里是眉山12处三线建设项目的缩影,也是眉山历史文化名城价值的重要实物载体,是眉山纳入重点保护的工业遗产类型的一片历史文化街区。”讲解员介绍,街区至今原貌保留地下坑道、机房及全部通信设施,成为通信发展史上系列通信设备的实物“教科书”,是新中国三线建设的时代缩影。它是以“科技报国”为己任的红色电信历史的实物载体,具有难以复制、不可替代的价值,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现已成为传承红色文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群众可以零距离感悟三线建设精神。
“这里还是四川电信国防教育基地,每年都会举办大量的教育培训活动。”讲解员介绍,旧址依旧发挥着作用,以前的工房变成培训教室,街区38处历史建筑和地下博物馆都得到了充分展示利用。如今,往昔隐秘的国际电台焕发新生机,成为党员教育学校、人才培育摇篮、文化展示平台,每年前来参观、研学、培训的群众超过8万人次。
活化利用 激发更强“生命力”
眉山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市有各级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22个、历史文化街区5片、历史建筑321处,有不可移动文物1366处、可移动文物约11.6万余件,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54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1处、国家工业遗产1处。
历史建筑是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一环,如何更加系统、有效地将其呵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在保护工作过程中,如何平衡新与旧、拆与留的关系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课题。
历史建筑不能“托管失修”,更不能“修而不用”“长期闲置”,而应激活其内在生命力,与现代生活交相辉映,推动保护与利用并重。
历史建筑就在我们身边,“保护”的共识至关重要。但历史建筑又与文物不同,只有保护还远远不够,需要让历史建筑融入当代生产生活,实现活态传承,才能更好地对文化进行传承与发扬。这也正是城市治理需要持续用力的地方。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着力于打造更高水平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眉山市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就明确提出,要对全市历史建筑进行活化利用。
一方面,鼓励对历史建筑合理利用。如鼓励引进疗养院、老年人照料设施、残疾人照料设施、托儿所、幼儿园、文化活动场所、卫生服务中心、诊所(含住院功能时,床位数不大于10张)、便利店、快递收发点等社区服务设施;鼓励引进设计事务所、研究所、工作室等知识产业、创意产业的办公场所;鼓励引进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文化馆、美术馆等文化博览场所;鼓励引进非遗传承、画廊、书店、特色工艺品商店、特色餐饮、音乐茶座、互动体验等文化消费场所;鼓励引进特色酒店、青年旅馆、民宿、游客信息中心等旅游服务设施。
另一方面,出于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严格限制或禁止对城市规划、周边生态环境和安全有严重影响的功能。
如限制引进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含明火厨房的大型及以上餐饮场所,教学建筑(除托儿所、幼儿园),供水、供电、供热等公用供应设施(消防设施除外),环卫、环保设施;禁止引进甲、乙类火灾危险性物品的经营、储存场所,易燃易爆、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生产、加工和储存场所,加油加气加氢站、高压燃气管线、燃气调压站,电动汽车及电动自行车的运营、售卖场所,对居住和公共环境有干扰、污染的工业和物流仓储设施,其他有损历史建筑价值或危害建筑安全的功能场所。
无论沧桑变迁,我们都应致力于让历史建筑与现代生活进一步融合,实现活态传承,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打开新的思路、拓展更大空间,为城市的文化创新与发展注入更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