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眉山 彭飒 民国年间的《眉山县志》记载:“三苏乡的三苏场,原为苏洵父子故居处,元代建三苏祠,后称拨股祠,清代以此建场,名三苏场。”今年初冬,借东坡区作协采风活动时机得以成行,蕴藏其中的山水人文终于拉开了帷幕。 那天空气清明,万物澄然。 很幸运,刚进入三苏镇地界,就先见到了望苏塔,但我们没有下车,而是直接到了行车的目的地连鳌山。提起连鳌山,凡逛过三苏祠的游客,一定见过一方水池石壁之上横排的“连鳌山”三个大字,听导游说过少年苏轼与兄弟苏辙及友人同游连鳌山,而同登之人相继科场得中的佳话,就耳熟能详了。明曹学佺曾在《蜀中名胜记》卷十二《眉州》中云:“连鳌山,在西南九十里,山形如鳌。傍即栖云寺。东坡少时读书寺中,尝于石崖上作‘连鳌山’三字,大如屋宇,雄劲飞动。” 与广济桃花山相邻的连鳌山,属于长楸山脉中段,地势陂陀起伏,远远眺望,从小溪的两边延伸的六个山嘴,左右各三,状如鳌头。我们从一户农家屋舍旁边的石阶小路拾级而上,抬头望见飞檐翘角的连鳌阁,青松枝滤下“连鳌阁”三字牌匾的光影,斑斓而漫漶,感觉苏轼并未走远。眼前的连鳌阁,被周围的橘树果林包围,文雅安静。入得阁来,登上木制观景台,刻于石壁的“连鳌山”三个巨型大字尽收眼底——竖排的“连”字长3.15米,宽3.2米;“鳌”字长3.5米,宽3.1米;“山”字长3.2米,宽3米,深约0.1米。此刻,流连其中的我们,神随笔移,仿佛时光在溯源而行,雕工细致的“连鳌山”笔画流畅、气势工整,彰显出少年东坡的雄健笔风。 据《眉山县志》记述,连鳌山石刻始凿于宋代,清代对字迹曾予以加深。光绪六年(1880年),丹棱县令庄定域在一大批文人和绅士请求下,砌石栏保护,戒人畜进入,但毁于1973年。为了更好地保护该石刻,1986年,三苏祠博物馆拨款重修石栏加以保护,1999年,三苏祠博物馆又对字迹予以加深。如今我们看到的连鳌阁,是眉山市东坡区政府于2017年启动的文物保护工程,2018年1月建成。 当年,三苏父子常游历于眉州之西的连鳌山、石佛山、三峰山之间,品味山川灵气。现在,我们又来到他们走过的地方,像一场文化接力。少年苏轼留下了千古书迹,心却游牧在高空,促使后来的人生轨迹遍布大江南北,五湖四海。他从政四十年,为官十六地,八典名郡(密、徐、湖、登、杭、颍、扬、定),贬谪三州,勤于公事,忧于民疾,毕生执着于民本仁政践行。庆幸,苏轼不仅是一位“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还是书法家,是诗词大师,使他的书写所蕴含的宏伟气势有了更为广博的表达空间。从古到今,与苏轼产生共鸣者,如过江之鲫。近千年过去了,我们爱慕的苏轼仍以山的气度矗立在高处。当下一刻,在疲惫的俗世人间,阅读苏轼,欣赏苏轼,拜会苏轼。如此,甚好。 (彭飒,先后任《沫若风》文学编辑、《百坡少年》杂志执行主编等。现为眉山市东坡区作家协会主席。2017年出版专著《高山仰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