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人笔下,“罗浮”二字甚至直接指代整个岭南地区。苏东坡对罗浮山的情结,可以说也是为岭南山水所倾倒。在岭南期间,苏东坡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足迹遍布广州、韶关、英德等地。仅在惠州,他留下逾400篇诗词文赋,行至西湖、罗浮山、汤泉等地。其中最出名的《食荔枝》诗:“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成为岭南风物千年不变的最佳广告词,至今脍炙人口。 据统计,苏东坡在惠州的两年多时间里,共创作了587篇诗词文章,其中关于罗浮的文学作品有诗29首、词1首、文18篇、铭1篇,共49篇(首)。仅罗浮山一游,他共写下可考六文一诗、待考二诗。他的诗词不仅让罗浮山声名远播,也为岭南地区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苏东坡的到来,使得惠州及东江流域的文风大振,吸引了众多文人志士前来游历和创作。“崇文重教”之风吹拂博罗大地,文人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 据历代博罗县记载,博罗本土有近百名文人志士著书立说。据不完全统计,这百名英才中,明代便有23人,清代至民国有29人。他们平生所著诗文集中,多有对博罗灵山圣水、名胜景点的赞颂与描绘。如,函可的《千山诗集》、曾迁的《罗浮山人集》、韩履秦的《十洲诗集》等。 宋代抗金名臣李纲从贬地万安军(治所在今海南万宁)北归,途中游历罗浮山,作文记之:“武阳李某归自海上,舣舟泊头镇,游罗浮山,憩宝积延祥寺,饮卓锡泉,见五色雀。暮抵冲虚观,月下望麻姑峰,秉烛观稚川祠堂、丹灶。有老道士赏识东坡,呼与语。久之,乘月而归。”(《李纲全集》之《游罗浮山行记》)从中不难发现李纲游罗浮山的线路,几乎与苏东坡一模一样,之后他还多次表露打算隐居罗浮的念头:“弟兄老矣何为者,相约罗浮同结庐。”(《家问自国中转来走笔奇诸弟》),可见其对苏东坡的倾慕和对罗浮山的眷恋。 随着时间的推移,罗浮山的文学形象不断演变,成为岭南文化的重要标志,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前来追寻与创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