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
        
联系方式

 

办公室 :38166899

总编室 :38166811

采访中心:38166844

编缉中心:38166822

广告部 :38169928

网 站 :38166855

从乡村到城市的三苏
——三苏眉州地望考之一

□四川成都 蒋蓝

南宋学人施宿(1164—1222年)是最早记述苏轼出生于眉山县纱縠行的肇始者。

南宋藏书家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指出:“《注东坡集》四二卷,《年谱》、《目录》各一卷,司谏吴兴施元之德初与吴郡顾景藩共为之,元之子宿从而推广,且为《年谱》,以传于世。”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载:“景祐三年(1036年)丙子,先生以是年十二月十九日卯时,生眉山县纱縠行私第。”由于《注东坡先生诗》(即施元之、顾禧、施宿3人合注《施顾注苏轼诗集》)以及《年谱》在后世影响深巨,从而决定了千年以降的三苏眉山地理。著名三苏学者孔凡礼著《三苏年谱》就言之凿凿:“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卯时,苏洵次子苏轼生眉山县纱縠行。”(《三苏年谱》,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1页)这一结论,曾枣庄、朱靖华等也从此说,遂成定案。

问题在于,苏轼与苏辙的记述,尤其是司马光为程夫人撰写的《苏主簿夫人墓志铭》,与施宿的说辞就有明显抵牾。苏东坡在《东坡志林》中云:“昔吾先君夫人僦宅于眉,为纱縠行。”一个“僦”字就彰显了实质,僦:乃是租赁之意。眉州的纱縠行,意思是到那里做棉绢纺织品的生意。“僦宅于眉,为纱縠行”,即在眉州城内租赁房舍,做纱縠这一行生意。后来三苏成为高标人物,纱縠行才成为眉山的地名。

到北宋初期,眉州一直承袭后蜀时期的领5县的行政格局,到太宗至道二年(996年),变为领4县:眉州辖眉山县、彭山县、丹棱县、青神县,眉州与眉山县衙同属一县之地理政。(蒲孝荣编《四川历代政区治地今释》(下册),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印,1978年5月版,第233页)

分析苏东坡这一段文字有两个结论较为清楚:其一,苏家最初并没有居住在眉山县城内;其二,纱縠行最初是苏母程夫人租赁用来做丝绸布帛生意的地方。

苏家为什么会在眉山城中租房子用来做纱縠行生意呢?据司马光为苏东坡之母所作的《苏主簿夫人墓志铭》载:“夫人姓程氏,眉山人,大理寺丞文应之女。生十八年归苏氏,程氏富而苏氏极贫。夫人入门,执妇职,孝恭勤俭。……府君(指苏东坡的父亲苏洵)年二十七犹不学,一旦慨然谓夫人曰:‘吾自视,今犹可学。然家待我而生,学且废生,奈何?’夫人曰:‘我欲言之久矣,恶使子为因我而学者!子若有志,以生累我可也。’即罄出服玩鬻之以治生,不数年遂为富家。府君由是得专志于学,卒成大儒。”这个过程,让人们觉得,是程夫人嫁给苏洵后立即发生的,其实过程更复杂,事情也更为延宕。

“游学”是苏洵少年时期就形成的顽固癖好了,既不好应对之书,也不事农桑与经营,那么这个经年不衰的“游学”之举就有败家的征兆,起码是回避了生活劳作之重。

程氏嫁入苏家后,两人婚姻生活曾一度过得十分艰难与粗粝。苏家佣人建议程氏求助于娘家,但却被有毅力的程氏一口拒绝。司马光在《苏主簿夫人墓志铭》中交待得很清楚,程夫人为支持丈夫苏洵潜心攻读、博取功名,她只能以女性的肩头担起苏家十几口人的生活,生活俨然已成了不堪承受之重。于是,她将所有的陪嫁服饰玩物典当作为营业之资,即所谓“罄出服玩鬻之以治生”,来到眉山城租屋居住经营纱縠行,开启“前店后家”的生养模式。程夫人在什么时候做出这一举措的呢?司马光也予以了交待,那是在苏洵27岁之际。此时苏轼时年8岁,其弟苏辙5岁之际。

那么,苏八娘、苏轼兄弟又是何时迁居到眉山城中纱縠行的呢?根据清人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庆历六年(1046年)下云:“公年十一,僦居纱縠行宅。公读书于南轩。”又按曰:“公幼居纱縠行,初不知始于何时,及考此文,有‘先夫人僦居’之语,乃知在宫师游学四方之后也。明年宫师归,始改南轩为来风轩。今据此定作庆历六年事。”那么,根据王文诰所言,苏轼是在11岁时才迁居到眉山城纱毂行,开启了城市生活。

无论是庆历三年还是庆历六年,至少也可说明,苏八娘、苏轼、苏辙并不是出生在眉山城中的纱縠行。而且可以肯定,苏轼至少在8岁前,肯定没居住和生活在眉山城中。

程夫人经营有道,苏家后来搬走了(苏轼所言“会吾迁居”),程夫人的侄子程之问接租了纱縠行之宅。那么,苏家搬到哪里去了?

我们不妨推断如下,约在宋仁宗皇祐年间(1049—1053年),苏家逐渐摆脱“极贫”的处境,程夫人、苏洵于是在眉州城郊外蜀江边购置了一幢旧民房,苏辙称之为“江上宅”,稍后又购买了山田一顷,苏洵与苏轼兄弟一边躬耕田园,一边苦读。从苏洵自述“闭户事农耕”来看,可知苏家在此十年中,以农耕为治生之计,即不再从事纱縠生意了。

文史学者王琳祥在博客文章里指出:“笔者大胆猜想,宋人建在眉州城东渡江处的津口共饮亭(江乡馆),其前身是否就是苏家的故居‘江上宅’,有待进一步探讨。”

蟆颐山位于东坡区崇礼镇境内,林峦特秀,山形如蛤蟆状,故名。江乡馆原在蟆颐山,旧名共饮亭。南宋嘉定年间,眉州知州魏了翁予以扩建,改名江乡馆,有《江乡馆记》。《宋史·魏了翁传》:“复蟆颐堰,筑江乡馆,利民之事,知无不为。”根据此记载分析,蟆颐山最高海拔1246米,高出眉山城百米以上,山上稻田不多,加之为著名道观修行区域,估计“江上宅”不可能在江乡馆附近,而在流往青神方向的玻璃江畔的可能性更大。

但从纱縠行再到江上宅,可以见证苏家进入眉州城之后的迁居史。

眉山苏家是唐代武则天时期的宰相、文学家苏味道的后裔。苏味道系赵州栾城(今属河北栾城区)人,总章二年(669年)进士及第,授咸阳县尉,得到吏部侍郎裴行俭认可,3次从征突厥,授监察御史,迁侍御史、中书舍人。在圣历元年(698年)、长安二年(702年),先后两次拜相,成为一生高光时刻。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复位后,朝廷认为他亲附张易之兄弟,导致被贬为眉州刺史。苏味道于神龙元年(705年)二月来到眉州履职,是年秋复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不料日渐病重,未行而卒,享年58岁。

苏味道有4个儿子。他在眉州病逝并安葬于今眉山市东坡区修文镇,次子苏份留在了眉州老宅守墓,从而孕育了今天的眉山苏氏一脉。

苏洵在《嘉祐集》卷十三之《族谱后录上篇》里这样叙述:“苏氏之先,出于高阳。”而后他历数先辈,谈到唐代的苏味道:“其后至唐武后之世有味道者。味道圣历初为凤阁侍郎,以贬为眉州刺史,迁为益州长史,未行而卒。有子一人,不能归,遂家焉,自是眉始有苏氏。故眉之苏皆宗益州长史味道;赵郡之苏,皆宗并州刺史章;扶风之苏,皆宗平陵侯建。河南、河内之苏,皆宗司寇忿生。而凡苏氏皆宗昆吾樊。昆吾樊宗祝融、吴回。盖自昆吾樊至司寇忿生,自司寇忿生至平陵侯建,自平陵侯建至并州刺史章,自并州刺史章至益州长史味道,自益州长史味道至吾之高祖,其间世次皆不可纪。”

苏洵承认,从苏味道到苏洵的高祖之间经历了多少世,每一世分别为哪一位,鉴于族谱失载,所以他称自己也难以述清。

文中的“有子一人”指的就是苏份。苏份的第九代子孙里有苏洵。

让人迷惑的是,三苏一家在僦居眉山纱縠行之前,究竟居于眉州地域何处?

元祐四年(1089年)苏东坡于开封写《跋李伯时卜居图》,曾坦言了早年的田园生活:“余本田家,少有志丘壑,虽为搢绅,奉养犹农夫。”(见《东坡题跋》卷五)

晚年苏辙在《葺东斋》诗中也曾言:“我生山溪间,弱冠衡茅住。生来乏华屋,所至辄成趣。”在《自写真赞》诗中甚至说自己“心是道士,身是农夫”。三苏在很多诗文中都说自己“在乡里”“乡闾”“乡间”“山溪间”,他们就是“山中人”“田家”“世农”。

宋时赵令畤系皇家宗室子弟,也是苏东坡的好友,他初字景贶,东坡为之改字德麟。他在史料价值颇高的《侯鲭录》中也说:“东坡年十余岁,在乡里,侍老苏侧,诵欧公《宣召赴学士院仍谢对衣并马表》,老苏令坡拟之,……”这些话,可以认定为出自东坡的口述。

这些材料,都指向了一个位于眉州城外的田园旨归。可以毫无疑问地确定,苏八娘、苏轼、苏辙的童年生活实在农村,虽没明言他们具体出生和童年生活在乡下何处,但可以肯定地说,他们的出生和童年时期生活并未在眉州城中。

时光漫漶,即便是典籍也有很多错讹。比如,清嘉庆四年(1799年)的《眉州属志》中记载得十分清楚:“三苏父子皆生于拨股祠,后迁于纱縠行。”这分明就是呓语了。

民国十二年(1923年)的《眉山县志》卷五,记载清代眉山教育家刘恒典(又名刘鸿典,槐轩先生刘沅的四大弟子之一)的一段颇有理智的分析:“眉城纱縠行有三苏祠,旧相传为三苏故宅,而州西七十里有拨股祠,亦相传为三苏故宅。说者谓三苏父子皆生于拨股祠,既乃迁于纱縠行,理合然也。”

王致修主编《眉山县志》记载:“三苏乡的三苏场,原为苏洵父子故居处。元代建三苏祠,后称拨股祠,清代以此建场,名三苏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78页)

拨股祠在哪里呢?

(蒋蓝,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作协副主席,四川大学文新学院特聘导师,已出版《苏东坡辞典》《成都传》《苏母传》《蜀人记》等专著多部,作品入选上百部当代选集。)

下一篇 放大1 缩小1 默认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