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
        
联系方式

 

办公室 :38166899

总编室 :38166811

采访中心:38166844

编缉中心:38166822

广告部 :38169928

网 站 :38166855

挥舞“数”“智”双翼 激发冻品企业发展新动能

□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诗雨

立冬过后,速冻食品迎来了销售旺季。如何提升速冻食品供应效率和安全性,保障冷冻食品的品质不下滑,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近日,记者走访了一家位于彭山区的速冻食品企业——四川思念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川思念”),探寻其发展背后的“‘数’‘智’密码”。

水饺、汤圆、馄饨……在四川思念的生产车间里,从糯米粉碎、和面、制馅、成形、速冻到包装,车间已经实现了全自动化,主要生产速冻水饺、速冻汤圆、速冻面点等产品,有上百种花色口味。

作为中国最大的专业速冻食品生产企业之一的思念食品在西南地区的生产基地,四川思念近年来不断专注于“智改数转”工作,有效提升了产品品质与生产效率。目前,已拥有全国最新型的全自动原料产线和速冻产品产线。

从参观通道一路走来,记者看到,偌大的车间内,整洁、宽敞、明亮,设备有条不紊地自动运转着,零星的工人“藏”身其间,做着“精挑细选”的活儿。智能化生产设备既保证了产品质量,又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工作强度。

2024年,在当地“智改数转”政策推动下,四川思念投资5000万元,通过引入自动化柔性粉碎糯米粉生产线、成品粉体输送系统和智能控制系统,实现生产工艺与产线的柔性适配,实现单位时间高效产能输出,设备利用率与生产效率、生产与供应协同均大幅度提升,实现关键控制点精准可控,有效提升企业安全生产能力。

“这一举措不仅使设备综合利用率提升了3%以上,智能柔性生产效率更是翻倍,原材料利用率从83%跃升至92%。通过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数字化管理,单位产品能耗降低13%,缩短产品交货周期5天以上。”四川思念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姚中英告诉记者,智能化改造后的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新增产值达1600万元,新增税收200万元。

“智改数转”带来的不仅是生产效率的提升,还有生产成本的下降。

“以前生产全靠人工,车间里坐的满是人,每位工人面前都放着一盘馅一盘皮,生产线上属于劳动密集型工序,现在一个车间也就几个、十几个人,人力成本降低了20%,企业综合成本也下降了约10%。”姚中英说。

据了解,四川思念生产的产品主要覆盖西南三省一市和西藏、甘肃部分区域,为满足当前旺盛的市场订单,该企业将于12月启动全部12条生产线实现满负荷运转,产能将达到80000至85000箱(每天)。

记者在仓储冷库中心门口看到,进出的冷藏货车川流不息,停车区还排着十几辆等待装货的车辆,俨然是一个小型的物流集散地。

“我们单仓存储货量可达70万件,每天发往各地的货物超过10万箱,每天大概需要60辆冷藏车。对于如此大的发货量,如果不借助数字平台是无法实现的。”姚中英介绍,公司通过建设立体冷库引入数字平台解决了“卡脖子”的物流配送问题。

“我们的立体冷库是目前西南地区最大的自动化立体冷库,能储存60万件产品,库容1.2万吨,仅需要一名工作人员操作电脑,就能完成整座冷库内的进出货调配。”姚中英介绍,该冷库可实现现场管理数字化、可视化,从产品下线、入库、转运、库存管理、出库、搬运等,引用换层提升机、堆垛机、输送机、装卸设备等,极大地提升产品交付能力和响应速度。他坦言,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最大利好是提供了标准化的、更低成本的管理经验,现在几个人就能完成以前十多人才能完成的事。

据悉,四川思念自2007年投产以来,已实现了产值年年递增。“就目前情况来看,今年我们不仅可以完成全年总目标,还能超额10%-15%。”面对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呈现出的良好发展势头,姚中英露出了欣慰的神色。 

上一篇 放大1 缩小1 默认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