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海军
李幸 见习记者 耿楠 文/图
近日,一组数据从彭山区委组织部传来,彭山区43个村(涉农社区)中,集体经济收益10万元以下的实现“归零”。预计今年全区村集体经济总收益将超过1400万元,其中,丰华社区、团结村等5个行政村(涉农社区)集体经济收益超过100万元。
彭山区位于成都平原向浅丘的过渡地带,辖29个行政村、14个涉农社区。2022年,该区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为648万,两年时间实现了翻番。
2023年,《眉山市村级集体经济倍增计划行动方案》实施,全市510个行政村纷纷行动起来,理思路、找门路、建台账,着力夯实村级集体经济“家底”。
面对自然禀赋、产业基础、人员结构各有不同的村(社区),彭山区如何发展好集体经济,实现两年翻番?彭山区给出的答案是坚持围绕改革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通过出台“一揽子”政策调动党员干部积极性,将村(社区)党委(总支)和农村党员作为“关键一子”,统筹整合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资源,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彭山区委组织部主要负责人告诉记者,“激活‘人’、盘活‘地’、用好‘钱’,我们正切实推动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产业振兴的发展优势。”
激活“人”
优秀干部一线“墩苗”历练
11月15日,彭山区观音街道果园村,占地1300平方米的农膜回收项目正在搭建主体结构。“葡萄种植是果园村的支柱产业,种植过程中产生的废弃农膜处理一直是村里的难题。有了这个项目,我们就能将废弃农膜进行回收处理,把‘垃圾’变废为宝,还能给村集体增加一笔不小的收入。”果园村村主任助理罗晛秋说。
农膜回收项目是果园村盘活闲置用地,向上争取项目资金、赴雅安考察引进第三方公司共同建设的项目。类似的项目还有在今年建成投用的葡萄产销一体化项目,该项目动员本村在外经商的优秀业主返乡投资,打造了葡萄分拣中心、低温冷藏库和示范葡萄园。
“这些项目都属于村集体经济,正是以项目为依托,今年果园村集体经济将突破100万元!”果园村党委书记、村主任李永伟说。
2023年7月,几乎与项目建设时间同步,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罗晛秋通过四川省紧缺选调考试,入职彭山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按照有计划地选派选调生到村任职安排,同年9月,他来到果园村担任村主任助理。
刚到村上因为不懂葡萄种植技术,罗晛秋便和村民一起上农村夜校,很快掌握了要点。项目建设过程中,他利用自己了解土地政策以及规划方面的专业技能,参与农膜厂房建设,组织村民到葡萄分拣中心务工。他还参与果园村“五治融合”乡村治理,带领村民到成都、德阳等地学习,提升村民自治意识,激发他们参与基层治理热情,共同改善村容村貌。
“农村是很好的‘试炼场’,让我从‘象牙塔’很快走出来,不仅让学到的专业知识发挥作用,还让自己懂得了怎么和群众打交道。”罗晛秋告诉记者。
对于年轻干部的到来,李永伟也十分欣喜,“我们村干部虽然有经验,但做了十几年,思想难免僵化,年轻干部为我们带来‘新鲜血液’,也给队伍带来青春朝气。”
干部干部,干字当头,能字为先。如何让干部在乡村工作中“能干”“肯干”?彭山区委组织部对年轻干部实施了整体培养规划,把村、社区一线作为干部的“练兵场”。选派21名选调生到村任职、17名机关干部驻村工作,提拔使用11名具有农业农村工作经历或专业背景的干部。全区连续两年从全国985高校引进急需紧缺专业硕士以上研究生干部20名,全部放在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招商引资等一线岗位“墩苗”历练。
今年,彭山区在实施村级党组书记后备力量储备三年行动工作中,修订出台《彭山区村干部管理办法》,健全完善基本报酬、集体经济创收奖、学历和技能提升奖励、养老和医疗保险等19项保障激励措施,引导100余名乡村产业人才积极竞选后备力量。彭山区还积极评选乡村振兴“红旗书记”“功勋书记”,一次性发放奖励,并提升其固定报酬。
市级驻村第一书记、驻村队员的到来,也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增添动力。
“来邓庙村一年半,只干了一件事——找钱!”市园林中心主任、彭山区谢家街道邓庙村第一书记肖沁说。2023年3月,肖沁来到邓庙村,了解到该村找不到村集体经济发展支点、经济基础薄弱等问题,他便积极奔走,对上争取项目试点,对外联系爱心企业捐赠物资、对内号召村民参与产业建设。一年半时间,邓庙村制定了系统发展规划、建起了公交车换乘停车场、发展起了林下养鸡产业、正在打通环线断头路……2022年,邓庙村集体经济总收益为5.8万元;2023年为11.6万元,截至今年10月,邓庙村集体经济已突破24万,实现了每年翻番。
“一线实际操作,学与思,思与干,干与练,既有干成民生实事的成就感,更有个人历练、能力提升的获得感。”肖沁感慨。
盘活“地”
“金土地”真正出效益
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如何盘活土地,发挥土地效益,从而有效改善乡村居住生活环境,点燃农民创新创业的激情,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成为彭山乡村振兴的“必答题”。
谢家街道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融入园区、依靠园区、服务园区。”谢家街道党工委委员、组织委员陈婷告诉记者。
谢家街道地处彭山区以西,紧挨四川彭山经开区。近年来,随着经开区美国雅保、中创新航、杉杉锂电等制造业项目落地,企业增加,大量产业工人来到园区就业,谢家街道也成了工人们的聚集地。
“已经有超过1.1万的产业工人汇集在谢家,以前工人们在这里租房,一年租金都要近两万元。”陈婷说。为了让工人们“住有所居”,谢家街道利用区属、村集体闲置用房,建成中省财政扶持集体经济项目——产业园区“工友驿站”和谢家街道城乡融合服务中心。
“项目由谢家街道义和场社区等8个村(社区)联合成立的集体经济公司——八亩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经营。”陈婷说。
走进谢家街道义和场社区杨庙工友驿站,这里由原杨庙村村委会办公室改建而来,提供住宿、吃饭、快递等便民服务,设置有就业招聘信息查询栏以及医疗卫生室,不定期还会播放电影、举办就业讲座。每天10元便可入住。
“这里生活配套齐全,还会举办各类培训活动和招聘会,我们在工作中、生活中的一些麻烦和需求,驿站都会积极帮我们想办法。”来自河南的陈会玉说道,今年3月,她来到彭山经开区工作,“原本只是做短工,但是解决了住宿,又找到了相对稳定的工作,我准备长期待在彭山。”
打造工友驿站升级版,不远处,利用闲置初中学校建设的谢家街道城乡融合服务中心项目也将竣工投用。“不同于工友驿站,城乡融合服务中心功能更全,条件更好,不仅有套房、食堂、超市等生活必需配套,还建有停车场,改造了原有学校操场,增设了体育设施。”谢家街道义和场社区党委书记谢仕威介绍,竣工后的城乡融合服务中心也将由集体经济公司运营。
“我们各村、社区以资金、资产入股,集体商定各占12.5%股份,成立公司董事会,并聘请兼职总经理,实现资源共用、优势互补、收益共享。”谢仕威说。
陈婷也向记者算了一笔账:谢家街道城乡融合服务中心有58间住房,全面运营后可容纳230人入驻,预计每年为集体经济增收80余万元。
在土地上做文章,让“沉睡资产”焕发新生机,对于彭山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记者从区委组织部了解到,彭山区统一将农村集体产权清产核资明确的“增量资产”“闲置资产”确权给集体经济组织管理,2023年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的22处不动产、12处小水利等产生“溢价”收益200余万元。
从农村深化改革到打赢脱贫攻坚战,从深化职业农民制度试点改革到引领乡村振兴,作为全省农业发展改革领域的先进生,彭山区还通过“四步流转”机制流转承包地16.5万亩,集约化发展高标准农田和现代农业,村集体每年收取土地流转服务费230余万元。
用好“钱”
夯实基底点亮振兴之路
11月,气温骤降,彭山区丰华社区的柑橘分拣包装厂却逐渐热闹起来。厂内,3条柑橘自动分拣包装线按照柑橘的大小、轻重、糖分等进行分拣、分级、包装;厂外,一辆辆大货车进进出出,将新鲜柑橘发往全国各地。来不及发货也不用担心,配套的智能冻库可以就地保鲜储存。
2023年,丰华社区建成柑橘分拣包装厂并成立了集体经济公司——四川丰之华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如今公司拥有5个20万斤保鲜库房和3条日分拣5万斤分拣包装线,能统筹本地柑橘销售,实现农产品产销冷链集配协同发展。今年前三季度,就实现了30万元左右的收益。
“我们还有集体果园、乡村民宿等项目,今年,我们的集体收益预计将近130万元。”丰华社区党委书记张仕云说。丰华社区种植柑橘的历史已逾半个世纪。多年来,这里持续在柑橘上做“文章”,不断完善柑橘产业链,壮大集体经济。
“主要是有‘品牌’,有‘支撑’。”张仕云说。2021年3月,社区干部在外出考察时,发现黄丰柑橘被外地果商贴牌销售,而真正黄丰柑橘的产地,集体却仅通过发包集体果园获取较低的收益。如何抱着“金鸡”下“金蛋”、让集体经济也能够发展壮大?
2022年4月,社区党委按法定程序收回60亩集体果园,成立丰之华柑橘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黄丰橘礼”“丰之华”等本土品牌,统一种植和管护集体果园,并向周边村提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
社区还牵头对原丰华村阵地进行改造提升,引进民宿橘子洲头开展餐饮及住宿服务,将闲置的资源盘活利用……多措并举之下,丰华社区去年集体收入达到113万元,光品牌化销售的黄丰柑橘便创收30万元。
“像丰华社区这样有基础、有条件发展集体经济的村、社区,我们要做的就是解决畅通资源要素难题,为村、社区集体经济发展‘输血’‘赋能’。”彭山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用活“项目扶持”杠杆。彭山区发挥20个中省财政集体经济扶持项目杠杆作用,集聚各级财政资金、号召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发展集体经济,形成了资源发包“溢价”、物业出租“溢价”、兴办集体企业等多样化发展途径。像丰华社区兴办的柑橘分拣包装厂等项目,便获得了区委组织部、区农业农村局、区人武部等部门共585万元资金支持。
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全区通过布局优势产业、打造特色项目、优惠政策支持等,吸引社会资本3000余万元,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投资项目,实现多方共赢。
彭山区还通过补充金融资金,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纳入农村信贷担保支持体系,协调农业银行、邮储银行、珠江村镇银行等推出“强村贷”“金土地”等融资产品;同时,区财政每年安排50万元贷款贴息专项资金。如今,彭山区集体经济组织银行贷款授信最高达50万元。
“输血”同时引导“造血”,彭山区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优势互补原则,指导15个村(含涉农社区)抱团发展,形成特色产业示范带。将党建引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纳入党的建设工作“微改革”,出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接项目实施办法》《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奖励指导办法》等政策,在6个具有比较优势的村探索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模式新机制,切实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公义镇新桥村、农乐村、欣荣村盘活6亩宅基地,联合建设乡村振兴产学研基地,服务农旅融合发展,各村年均增收6万元;凤鸣街道江渔村、江口街道大塘村通过“集体经济+国有企业+农业大户”开展撂荒地整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助力天府粮仓建设……截至2024年底,彭山区43个村(含涉农社区)的经营性项目收入占比达到53%,较2022年同期增长了16%。
“红色引擎”激活乡村热土,一幅“美田弥望、稻谷飘香、物阜民丰、幸福和乐”的乡村振兴美好画卷正在彭山区不断舒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