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
        
联系方式

 

办公室 :38166899

总编室 :38166811

采访中心:38166844

编缉中心:38166822

广告部 :38169928

网 站 :38166855

文庙街区
“小街区”构建“大文明” 多点开花绘就文明新画卷
文庙街区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

□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俊涵 文/图

文庙街区是丹棱县最早的“商居融合”开放式街区之一,现有商户137家、居民小区7个、住户291户,有文武庙等文化遗迹。

近年来,文庙街区针对组织机制不健全、阵地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不丰富等问题,坚持“共治共享”原则,多措并举、多点开花探索文明实践基层治理模式,以完善组织、建强阵地、优化服务为抓手,创新打造丹棱县新时代文明实践街区,实现了街区由“乱”到“治”、由“治”到“美”的转变,用点点滴滴助力绘就丹棱文明新画卷。

强化组织动员 谱写自治共治新篇章

“街区的三、四栋院落里有马蜂窝,存在安全隐患。”今年4月,在一次“文庙坝坝会”上,群众代表纷纷提出街区需要整改事项,马蜂窝隐患就是其中之一。接到反映后,文庙街区邻里长及时开会讨论并与消防大队联系,积极配合处理,最后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评。

以“文庙坝坝会”搜集社情民意、解决群众呼声,是文庙街区在自治共治上创新方式方法并取得显著成效的一个缩影。

组织引领是形成合力的关键,文庙街区坚持“党委包干、街区负责”原则,联合乡镇、社区、驻区单位等组建1个街区综合党委,下设网格、街区发展与治理、商户联合、小区联合、退休等5个党支部,成立街区自治会,在7个小区中选配11名邻里长,引导退休干部、教师、律师等社会力量参与街区共建共治。

在自治平台建设方面,文庙街区建立多元参与街区治理利益链接机制,搭建“文庙议事会”“文庙下午茶”“文庙坝坝会”等议事平台,坚持“一周一提议,一月一评议”,构建群众诉求“收集—协商—处置—回应”工作闭环,累计征集群众意见80余条、议定事项15件、处理问题10个、化解纠纷6起。

除此之外,文庙街区还创新实施“爱家积分”激励制度,打破“道德超市”地域界限,将居民、商户、外卖员、快递员、环卫工人等纳入奖励范畴,为其量身定制建立“爱家台账”,鼓励群众主动参与街区治理、自觉规范自身行为,乱扔杂物、占道经营等不文明现象明显减少,民生投诉率同比下降53%。

强化阵地建设

“老旧破”蝶变“高大上”

“以前我们这里简直就是城中村,现在通过党委政府的一系列改造之后,我们这里成了‘高大上’的宜居小区,生活在这里心情愉快多了!”居住在文庙街区已经三十多年的居民宋飞琼欣喜地说,脏乱差现象不见了、群众活动有地方了、紧张的邻里关系也变得其乐融融,街区的变化大伙看在眼中、喜在心头。

宋飞琼的感受源于文庙街区近年来在环境、阵地和文化等方面的一系列蝶变。

近年来,文庙街区按照“一体化改造、项目化集成、整体化呈现”思路,增设微景观10处、停车位50个,改造雨污管网1500米、外立面1.2万平方米,黑化路面7000平方米。为确保环境的整洁度和持续性,该街区党委一月一检查、专业社工半月一督导、自治会一周一整治、自管委一天一巡查,助力提升街区形象品质。

在阵地建设上,该街区结合“一网格一支部一阵地”工作试点,推进文明实践阵地一体化建设,投入30余万元建成240平方米党群服务站,内设便民服务、公益课堂、丹行驿站等功能分区10个,为居民、商户提供“一站式”“全天候”服务,让文明实践延伸到群众身边。

同时,文庙街区还注重延续大雅风韵和烟火气息,充分发挥街区文艺业态能动作用和历史文化遗产优势,依托市级文保单位文武庙建筑群遗址,改建1500平方米文庙商居大舞台,新建“城市记忆墙”、“三彭七李”形象画、丹棱进士墙等街区文化场景,规范店招137处,实现历史与新潮深度链接、文态与业态有机融合。

强化服务供给

打造便民惠民“暖心港湾”

缝纫、磨刀、擦鞋……今年9月,根据群众需求,文庙街区开展了一系列便民服务。活动现场,街区群众拿出生锈的菜刀、需要缝补的衣物排起长队,闲话家常的功夫,解决了这些琐碎的小麻烦。

“此类活动不仅为居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同时也拉近了居民与社区之间的距离,使得居民与社区的联系更加紧密,提升了辖区居民的幸福感。”文庙街区党委书记周敏说。

近年来,文庙街区以党员先锋为核心,以基层群众为主体,引进“向日葵”“益家亲”等社工组织,成立“棱里帮”小区关爱微基金,组建“义商盟”“棱聚力”“丹夫子”3支特色志愿服务队伍,招募志愿者40余人,为街区文明实践工作高质量开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有了队伍还要开展接地气的活动,为此,文庙街区依托街区艺体培训机构每周开办艺术兴趣、家风家教文化公益课堂;发动党员、热心居民义务开展矛盾调解、文明劝导等志愿服务;定期链接爱心商户、匠人提供困难帮扶、“1元1次”低偿服务等公益服务,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800小时,服务群众2000余人次。

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文庙街区发挥街区组织、地域、文化优势,创新培育孵化“丹夫子”“丹城小管家—丹行侠”等系列特色文明实践品牌项目,通过开展民意收集、公益培训、便民服务、文艺展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推动文明实践与基层治理有机融合、持续发展,让文庙街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1 缩小1 默认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