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 冯俊龙
如影随形一生苦,身行万里半天下
王弗走了,留下了6岁的幼子苏迈。王家长辈王庆源有意让苏轼续娶王弗堂妹王闰之。
王闰之虽未读书,但柔顺贤惠、生性平和恬淡,性情温和、做事周到细腻。她早就仰慕崇拜满腹诗书的堂姐夫,既有家族长老开口,欣然应允。1068年,21岁的王闰之做了苏轼的新妻子。
婚后的王闰之果然做事认认真真,持家有条有理,对苏迈视如己出。王闰之去世后,苏轼在《祭亡妻同安郡君文》中说王闰之“妇职既修,母仪甚敦,三子如一,爱出于天”,充分肯定她是个好妻子,也是个好母亲。
熙宁四年(1071)十一月二十八日,苏轼抵达杭州,出任通判。第三天,也就是十二月一日,他便去西湖寻访恩师欧阳修所介绍的朋友、孤山诗僧惠思和惠勤。在《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这篇名作里,他非常洒脱地写道:
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水清石出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
“腊日不归对妻孥”,正说明家中和“闾巷”之事妻子全能应对,这样他才得以远离尘世喧嚣,到清静的孤山观水赏鱼,与鸟雀相呼。
虽然不能像堂姐王弗那样陪夫君“红袖添香夜读书”,更不能“幕后听言”,但王闰之精打细算,持家有道。苏轼每月俸银,均分悬梁,按日取用,若有盈余,则来款朋待友。缀鞋补衣,当钗典簪,素面朝天,无不竭尽心力,毫无怨言。
王闰之不但踏实勤勉,还具有深厚的生活智慧。“昨天一头牛就要死了,连牛医也无可奈何,但老妻(闰之)竟然能治这种病,取青蒿作粥给牛吃,果然药到病除。”这是苏轼写给朋友的一封信。原来,苏轼被贬黄州,生活困顿与日俱增。通过朋友的帮助,在黄州的东坡下种了50亩稻田,养了一头牛。有一天,牛忽然病了,病来得很急,奄奄待毙。50亩稻田就靠这一头牛来耕种,现在这头牛不行了,牛医也束手无策。夫人闰之察看后告诉苏轼一个秘方,苏轼按照她的方子真的医好了这头牛。
王闰之不光懂得医牛,还会给水牛接生。苏轼给友人章子厚的信中说:“勿谓仆谪居之后,一向便作村舍翁。老妻犹解接黑牡丹也”。“黑牡丹”是母水牛的代称。
苏轼豪迈洒脱,不拘小节,常在忙完政事后带着一身疲惫回家,面对调皮的幼子忍不住发脾气,王闰之则细心开导,“你怎么比小孩还痴,为什么不能开心点呢?”
苏轼在《后赤壁赋》里这样写道:“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这位贤良的继妻,以苏轼为生活重心,她把他当成人生的全部,连一罐酒都要藏起来,为的是不让丈夫败兴!这种家庭温馨,恰似并不苦口的良药,医治着苏轼宦海沉浮中那颗伤痛的心。
苏轼曾写诗说:“子还可责同元亮,妻却差贤胜敬通”。元亮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字,陶渊明归隐田园时,曾写过一首《责子诗》,告诫儿子们不要懒惰。“敬通”是东汉辞赋家冯衍的字,冯衍的老婆是出了名的悍妒,他曾写信给小舅子,要把老婆休掉。苏轼谦虚地认为自己写文章不敌冯衍,但娶的老婆比他强多了。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窥见王闰之温暖的背影与苏轼的欣慰自得。
作为传统的家庭妇女,王闰之惟有一次对苏轼发了脾气。
苏轼因诗被谤、受到朝廷差人的拘捕。王闰之把一腔怒火都发到苏轼头上,骂道:“你喜欢写文章,文章写了有什么好处?吓得我们到如此地步!”一把火将苏轼在湖州任上写的诗文烧了。
对于王闰之这次唐突的责难和焚稿事件,苏轼后来竟然没有多加怪罪,只在《黄州上文潞公书》简单记录了此事。这种豁达心胸的背后,更深层的是对妻子的理解的爱意。
在妻子死后百日,苏轼请他的朋友、大画家李龙眠画了十张罗汉像,在请和尚诵经超度往生乐土时,献给了妻子亡魂。
苏辙为闰之特意写了两篇祭文《祭亡嫂王氏文》《再祭亡嫂王氏文》。前者最能代表苏轼家族对王闰之的评价。苏轼死后,苏辙将其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苏轼祭文中“惟有同穴”的愿望。
红颜知己为侍妾,天涯何处无芳草
第三位陪伴苏轼的王朝云,年轻貌美,心思剔透,“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12岁就精通琴棋书画。是王闰之,见苏轼喜欢身为歌姬的朝云,便主动为朝云赎身,收为义妹。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苏轼被贬惠州时,王朝云常常唱这首《蝶恋花》词,为苏轼聊解愁闷。王朝云与苏轼相知之深,举手投足之间,便知彼此心意。苏轼所写的诗词,哪怕是轻描淡写地涉及往事,也会引起朝云的感伤落泪。
苏轼在杭州三年,之后又官迁密州、徐州、湖州,颠沛不已,甚至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这期间,王朝云始终紧紧相随,无怨无悔。在黄州时,他们生活十分清苦。苏轼诗中记述:“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王朝云甘愿与苏轼共度患难,布衣荆钗,悉心为苏轼调理生活起居。
王朝云表现出一位文人内室的忠贞、贤惠与刚强。她布衣荆钗,弃置琴瑟,当起了地地道道的家庭主妇。
苏轼是一位性情豪放的人,因为在诗词中畅论自己的政见,经常得罪当朝权贵,几度遭贬而难改老毛病。在所有妻妾中,王朝云最善解轼心意。一次,苏轼退朝回家,指着自己便便大腹笑问:“你们有谁知道我这里面有些什么?”一答:“文章。”一说:“见识。”苏轼一直摇头。此时王朝云笑道:“您是一肚子不合时宜。”苏轼大笑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
元丰六年(1083),22岁的朝云生下儿子苏遁,小名干儿。满月浴儿时,苏轼赋诗一首: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晚年得子的苏轼,历经了宦海浮沉,看够了人间活剧,对于这位姗姗迟来的孩子,充满了一位老父的爱怜之意。然而不幸的是,苏遁竟然夭折。在《哭干儿诗》中,苏轼写道:“吾年四十九,羁旅失幼子。幼子真吾儿,眉角生已似。……我泪犹可拭,日远当日忘。母哭不可闻,欲与汝俱亡。故衣尚悬架,涨乳已流床……”
苏轼痛不欲生,而王朝云连想死的心都有,她不死,是因为苏轼又成了新一轮政治迫害的对象,她实在放不下多灾多难的夫君。
亲生骨肉分离,再加上王朝云在惠州时遇瘟疫,让苏轼内心极为焦虑。“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扇旧因缘”,苏轼拜佛念经,寻医煎药,乞求她康复。但从小生长在江南水乡杭州的朝云为花肌雪肠之人,最终耐不住岭南闷热恶劣的气候,不久便带着不舍与无奈溘然长逝,年仅34岁。
苏轼尊重朝云的遗愿,于绍圣三年八月三日,将她葬在惠州西湖南畔栖禅寺的松林里,亲笔为她写下《墓志铭》,铭文也像四句禅谒:“浮屠是瞻,伽蓝是依。如汝宿心,唯佛是归”。
苏轼还在墓上筑六如亭以纪念她,并亲手写下楹联: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这是多么深切的感喟,又是多么绵长的思念。此联不仅透射出苏轼对一生坎坷际遇的感叹,更饱含着他对一位红颜知己的无限深情。
(冯俊龙,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文艺报》《四川日报》等报刊发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