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眉山 余瑶 苏东坡先生爱石,收石、写石,以炽热的生命关怀、细腻的人文情怀,为冷峻的石头赋魂。在赏石界开创了“丑石”审美的新境界,为南方瘦、透、皱、漏的传统赏石审美体系增添了粗犷豪放的丑石之气韵。 上天让苏东坡在定州与一块传世之石不期而遇,这就是被后世皇帝膜拜、文人赋诗、画家泼墨、藏家追求的雪浪石。 但雪浪石不是丑石,至少我不认为它是那种象征命运坎坷、历经山河变异、沧海桑田打磨而棱角不改、伤痕累累而依然通透的丑石。饱经宦海风云、饱尝情爱甘苦、见证生离死别的青年才俊苏轼,经历了乌台诗案、黄州被贬的人生突变,已经成为成熟、稳健、睿智的苏东坡了。五十八岁的苏东坡,在被逐出京都后,于河北定州任上一个废弃的园子里,和一块石头相遇,这块石头早已和东坡先生一样,无关美丑,无需讨巧,更不必奉承权贵以求登堂入室。它不是石头,它是另一个苏东坡。 北宋元祐七年(1092)十一月,苏轼由兵部尚书改为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兼翰林侍读学士。他知道这是朝廷斗争的结果,两次向哲宗皇帝上章辞免,愿守“重难边郡”,哲宗不予理会。而此时,针对苏轼的弹劾举报纷纷飘来。 北宋元祐八年(1093)九月,五十六岁的苏轼被迫从京城迁守河北定州。这一年,他经历了人生中重大的命运转折。八月,苏轼的继妻,跟随他25年的王闰之病逝,这位亦母亦妻的人生伴侣,在苏轼大起大落的人生沉浮中,竭心尽力,备受苦难而维持了一家的安稳,陪伴了苏轼的低谷人生。闰之去世,苏轼顿感茫然和空虚。九月初三,主政睿智、善良大度的高太后病逝,高太后主持的“元祐更化”宣告结束。哲宗亲政不到10天,他便诏令苏轼出知“重难边郡”的定州,并即刻离京赴任。苏东坡被逐出了朝廷,于九月二十六日离开京师。作为哲宗皇帝的老师、朝廷重臣,出使边郡重镇,需要上朝辞行,但哲宗都不愿再见苏轼,找借口拒绝苏轼上殿面辞。仕途受挫,前途堪忧,苏轼仰天长叹道:“臣备位讲读,日侍帷幄,前后五年,可谓亲近。方当戍边,不得一见而行,况疏远小臣,欲求自通,亦难矣!”一代重臣,以五十六岁之高龄离京戍边,只有弟弟苏辙前来送行,兄弟二人执手无语,感叹时运坎坷,命运不顺,不禁潸然泪下,真不知这一去还有返回京师的日子吗? 苏东坡口占一首,以诗告别苏辙: 庭下梧桐树,三年三见汝。 前年适汝阴,见汝鸣秋雨。 去年秋雨时,我自广陵归, 今年中山去,白首归无期。 这年十月二十日,苏轼到定州任上,他明知自己的命运将有不测,却没有消沉、悲观,深厚的民本思想,勤廉尽职的品格,让苏东坡依然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大力整治军纪,加强边备,解民开固,大兴农桑等等。苏东坡在定州六个月的任职中,其治军、理政、兴农、富民的措施得到定州人民的好评,其功绩载入了定州的史册。 苏轼与一枚石头在定州相遇了,这块被苏东坡命名为“雪浪石”的文化活化石,成就了以“名人名石名诗”为热点,从乾隆皇帝到历代文人画家、奇石收藏者长达几百年题词赋诗、研究赏析、追逐寻宝的文化现象。 一天,苏东坡在修葺府衙东侧的众春园时,挖出一块石头,黑脉白章,纹理清晰,外形圆润,观其花纹形势像极了蜀中孙知微画的雪浪画,遂起名雪浪石。后来专门为这块石头在众春园内建起一座雪浪斋,又命人在曲阳黄山采得汉白玉一块,请工匠雕出芙蓉盆一座,用于盛放雪浪石,并赋诗一首,刻于盆沿之上。原诗如下: 尽水之变蜀两孙,与不传者归九原。 异哉驳石雪浪翻,石中乃有此理存。 玉井芙蓉丈八盆,伏流飞空漱其根。 东坡作铭岂多言,四月辛酉绍圣元。 九百年后,当我站在东坡先生的雪浪石面前,深深地被这块石头所震撼。雪浪石置于汉白玉做成的石盆中,石高七十七厘米,下宽七十七厘米,厚三十八厘米,形体浑圆,无棱角,石体以黑色物质为主,白色物质呈脉状分布,形成了自然奇妙的纹理,状若流水潺潺,雪浪翻滚。我想起了东坡先生的故乡,潺潺的岷江冲积坝子,岷水、思蒙河、鸿化堰纵横交错的田地和林盘,这是千里外的家乡在召唤吧! 后来,东坡先生在太行山中发现大量的雪浪石矿脉,观其纹理,如千军万马者、如飞流直下者、如神龙游凤者,如翩翩起舞者……遂咏《雪浪石》诗一首: 太行西来万马屯,势与岱岳争雄尊。 飞狐上党天下脊,半掩落日先黄昏。 削成山东二百郡,气压代北三家村。 千峰右卷矗牙帐,崩崖凿断开土门。 朅来城下作飞石,一炮惊落天骄魂。 承平百年烽燧冷,此物僵卧枯榆根。 画师争摹雪浪势,天工不见雷斧痕。 离堆四面绕江水,坐无蜀士谁与论。 老翁儿戏作飞雨,把酒坐看珠跳盆。 此身自幻孰非梦,故园山水聊心存。 乾隆皇帝朝五台山住定州众春园时,对东坡先生的雪浪石喜爱有加,不但一连作了三十多首雪浪石诗,还命宫廷画师画出雪浪石的形状,珍藏在三希堂之中,经常展开画作欣赏。有文豪嘉封,蒙帝王恩宠,尽方家赏识,受市场青睐。在民间,还有“后雪浪石”问世,以及围绕雪浪石的鉴赏、收藏、题诗、绘画而产生的一系列文坛佳话和美好的故事。 雪浪石,对应了苏东坡石一样的坚定、沉稳,和在坚守中跳动的思绪,哪怕是雪浪飞卷,也有人踏浪前行,在云飞浪卷中超然淡泊,踏浪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