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
        
联系方式

 

办公室 :38166899

总编室 :38166811

采访中心:38166844

编缉中心:38166822

广告部 :38169928

网 站 :38166855

走过稻田 回家吃饭

□邵永义

走进青神县青竹街道新光村竹里稻乡的小路,两边是豆苗织成的“绿线”,和香附子点缀着的田埂,横平竖直成了大地的经纬,而一方方稻田铺成柔嫩的绿毯,在夏天的阳光下,在大地上写满生命的诗行。

一只白鹤在天空飞翔着,引领我来到这里。前方翠绿的竹林,被夕阳金色的光辉染上暖色,隐隐闪出一截白墙,几重青瓦飞檐,和风中飘来的饭香,这是竹里稻乡宁静而多彩的黄昏。

在竹景观造型和挂满红辣椒的入口处,白墙上简朴地镌刻着两个美术字:归阁。

走过稻田回家吃饭,还有“睡在树上看月亮”“划着船儿去采莲”“跳到田里来抓鱼”……这是我搞水稻制种时,在烈日下赶花的遐想,也是我曾经编制的规划,和全域旅游的梦想。梦与现实、诗与远方、农业与旅游,这些生命中的移动板块,在我踏进竹里稻乡·归阁设计的“守望日落”民宿院子后,有了底气。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中国人的饭碗、乡村的未来、宜业宜居的愿景、和美乡村的建设,在古蜀王劝民农桑的这块土地上,正变成现实!

青神坝子,是第一代蜀王蚕丛氏沿岷江而南下,过岷江中游鸿化山口时选中的一块坝子:水草丰茂、群山环抱、江流纵横、牛羊成群。蚕丛氏在这里弃舟登岸,脚踏芒鞋、身着青衣,巡行郊野、劝民农桑,在岷江之畔播下了农耕文明的种子,民以之为神,誉为青衣神。今天,这个桑绿蚕肥、稻香鱼美的福地,历经风雨,初心不改。

两年前,青神县启动竹里稻乡项目,在新光村聚焦粮油特色产业,建成1300亩粮油园区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中心、宜居乡村等项目,一个农文旅一体的全新模式,画出了第一笔色彩。

竹林掩映的一个小院,“守望日落”,没有门楼,没有牌坊,也没有围墙,如林中的一位青衣女子,淡雅素静。院子面对一片稻田、一架风车、两排座椅、半壁土墙、三间木屋;民房改成的主楼,被竹林和一排贞楠树所掩映。这里可以一览全村的田野,蓝天下的稻田,连绵成绿色的海洋。登主楼,木质的扶手、素净的墙壁,没有刻意的装饰,只有那向外的窗口,大气地展示出蓝天、白云和稻田。那原来平整的稻田和如镜的水塘,此刻在窗外挂成一幅立体的长轴:大地舒展胸怀,绿色的稻田浓墨重彩,空气中有水草的清新,隐隐中有稻穗灌浆的声音。一窗之隔,稻田生命的青绿、生长的冲动、成熟中的沉静,与这片天地自然地交织成动感万分的稻乡影像。伫立在窗口,目眺远方,夕阳正浓,稻田有了金黄的底色,在盈盈的水面被反射出来。环顾这不大的居室,橱柜里有书籍,角边有木板的仓柜,让我顿生回归之感:祖上耕读传家的风范,对五谷杂粮的敬意,拥抱生命之源劳动之果的冲动,感觉如婴儿在五色土中酣然入睡,化为一鹤飞翔于竹林之颠、柑橘林中,一起守护家园……

水稻收割后,大地如生产后的母亲,回归了宁静。田里的再生稻,悄然生出了绿色的叶穗,展示着生命的顽强活力。

黄昏时分,最宜的是回家,最好的事是吃饭!送别时的夕阳下,山外山难免苍凉,远不如竹里稻乡的园中园、楼中楼、家外家。从炊烟袅袅到华灯齐放,竹里稻乡,有每一个中国人都认得的田埂和小路;天下来客都可以闻着稻花的清香和炊烟中的柴火气息,找到回家的感觉。

今天,无论是回乡的故人,还是游学的少年,走进竹里稻乡,都将见证乡村振兴的一方田地,从田间到人间,因为创新而生生不息,笑看日落日出而熠熠生辉!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1 缩小1 默认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