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从政,被贬12年,官越做越小,这样的官算好官吗? 日前,《千载浩然苏东坡》新书分享会在眉山三苏祠举行。“我几乎一夜没睡,带着朝圣的心情来到东坡先生家里。”分享会上,该书作者汪维宏说,他于2020年退休后,聚焦苏东坡40年的为官生涯,花了4年时间完成该书。 为何将视角集中在苏东坡为官上?苏东坡是一个什么样的官员?苏东坡的从政经历有哪些现实意义?分享会上,汪维宏讲述了自己的创作历程。 □眉山日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幸 文/图 谈东坡头衔: 别忘记他是一个官员 汪维宏常撰写文章,一般篇幅是几千字,但写到苏东坡时,他写了5万字还打不住。“最终第一稿写了超过13万字。”汪维宏说,“写出来后,有人问我,大家都在写苏东坡,为什么你还要写?我说苏东坡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以民为本的初心,致君尧舜的抱负,最终决定从这个角度,去写一个好官苏东坡。” 据了解,《千载浩然苏东坡》由中国方正出版社和译林出版社联合编辑出版发行。该书选择苏东坡为官从政、为民务实这条主线,侧重细述苏轼为官从政40年,身为良吏、能吏、廉吏的人生历程,重点彰显其忧国忧民、勤政为民的士大夫精神,给读者提供了一个相对完整、立体的苏东坡形象。 汪维宏介绍,苏东坡在朝任职7年,先后担任吏部、兵部、礼部尚书;在地方做官33年,曾任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颍州、扬州、定州8个州的太守等职。从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出来做官直到去世,前后40年的时间,苏东坡的身份都是官员。 “苏东坡被称为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美食家等,但在一系列头衔之前,他首先是北宋一名有理想有抱负的官员,是一个士大夫,一个有责任感、有情怀的宋朝官吏。”汪维宏说,“我觉得苏东坡的从政生涯,无疑是值得后人景仰的。他为了老百姓的利益,得罪皇帝和高官,这就是北宋时期的一种文人士大夫风骨,‘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是最让我感动的一点。” 评东坡为官: 有情怀、能办事、一生清廉 有情怀、能办事、一生清廉(良吏、能吏、廉吏),这是汪维宏对苏东坡从政40年的评价。“首先,苏东坡有情怀,他始终把老百姓装在心里面,老百姓也一直没有忘记他,是好官。第二,他能把事情办成,无论是在朝廷还是在地方,他都竭尽所能为老百姓谋求福祉,到哪里都能干成事。最后,他一生清廉,甚至为了老百姓的事情,多次把自己的工资捐出去,甚至腰带都捐了。” 说起苏东坡的为官经历,汪维宏如数家珍。 杭州苏堤世人皆知。但大家可能还不知道,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杭州大旱发生饥荒,苏东坡向朝廷请求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又得到赐给剃度和尚的度牒,换成大米来救济饥饿的百姓。他还拨出部分公款并自掏腰包,创办中国第一家公立医院。 在黄州,已经吃不起羊肉、只能吃猪肉的苏东坡,创立了育儿会,这是中国第一个儿童福利院。 在徐州,苏东坡带领当地官兵百姓,修堤筑坝,抵御住了洪水,保住了城池。 在惠州,虽然被贬财力有限,但在苏东坡的主持下,依然修了东新桥和西新桥。甚至最终劝说动了弟媳,把家里的财物捐出来修桥。 “在苏东坡40年的为官生涯中,不管是在人生的高光时刻,还是‘乌台诗案’后到黄州、惠州、儋州的人生低潮,他的心中一直都装着百姓。”汪维宏表示。 论东坡从政: 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苏东坡把自己的治国理政理念贯穿于一生的实践。不管官大官小,不管在朝在野,不管钱多钱少,守其初心始终不变,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好官的形象。”发布会上,眉山三苏祠博物馆馆长陈仲文说。 陈仲文表示,该书的出版,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展示了一个更加完整、立体的东坡形象。从更多关注其文学艺术、生活美学到更多关注其为官为人、治国理政,向社会展示了作为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政治家更为全面的东坡形象。 二是阐释了什么是好官、怎样当好官的当下意义。“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作者通过苏东坡一生为官的叙述,解读了当官的意义是什么,怎样当好官,怎样才能赢得人民的爱戴,怎样对待进退得失,怎样做到初心不改,为我们现代人从政、做事提供了导向和智慧。 三是推动东坡文化研究和传播的新发展。该书是对东坡文化在治国理政研究方面的系统阐释和有力补充,必将推动东坡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向更宽更深的领域拓展。 “我希望通过本书,可以让更多的苏粉苏迷,特别是一些年轻朋友,把研究视角转到苏东坡为官为民上,我想这也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汪维宏说。 |